《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
【教学目标】品读诗歌,理解其中意象代表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品读诗歌,理解其中意象代表的情感 |
教学过程 |
(1)导入:同学们,李清照16岁时写了这一首《如梦令》饮酒致醉一夜浓睡,清醒之后关心的第一件事是园中海棠,她料到窗外的海棠经过了一夜风雨必有折损,却不忍亲见,问自己的侍女海棠如何,却只得一句:“海棠依旧”,最后一句即是责怪,又是疑惑,雨疏风骤之后,又怎么会有依旧的海棠呢?海棠虽好,风雨无情,花尚且不能有百日红,人更无有百日好,三十年后的李清照,她经历了什么,又在借文字向我们传达什么呢?(2)过程:1. 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感情。2. 通读诗歌,解决字词问题,了解诗歌大意。3. 分析意象,感受意象对词意境的作用。(老师提问总共有多少意象,之后让学生自行成立小组讨论意象作用,给出成果与同学进行分享,之后老师进行点评)诗歌意象:淡酒,大雁,黄花,憔悴损,梧桐,细雨。乍暖还寒时期,这一时期本就易生愁绪,更何况此刻词人就身处困境之中,于是她失眠了。人在失眠的时候,会陷入情感的漩涡中,在那样的情况下词人愈发苦闷,于是她起身倒酒,未必是淡酒,但愁更比酒更浓烈,现实比酒更让人痛苦,这样一对比,酒就算再浓烈到词人口中也只能算是寡淡。酒一杯一杯地喝下去,酒壶空了,愁绪却满了。此时词人抬头望见雁过,酒浇不下去的愁被它们勾起来了。词人尚安乐时,常与丈夫来往书信,大雁的来去往往携带着夫妇之间的情意。丈夫赵明诚曾外出做官,李清照每每在家里写书信给他,并祈盼“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所以大雁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去看到大雁,她高兴欣喜,如今再见这只“旧相识”的大雁,不禁想起逝去的丈夫,想起他们之间美好的生活,回忆与现实之间的对比使得她痛苦万分。而此刻雁在人去,留词人一个,靠咀嚼往事来获得一点快乐和无数的愁苦。人和大雁的对比,让李清照原本涌起的希望又落下,悲凉的心境达到极点,多重的打击之下,她的“悲伤”更加重,欲哭无泪、肝肠寸断,达到了不可平复的程度。这是她情感跌落的第一个极点。但是,现实是不能逃避的,生活不能只是深愁满腹。下阙首句“满地黄花堆积”转移到现实中来,望雁之时的悲痛并不能立马收回,又见凋零黄花,心中愁绪又被牵扯上来。她曾在《醉花阴》中的写过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也写愁,但两者截然不同。《醉花阴》写于词人幸福的日子,虽与丈夫分隔两地,但对未来仍有期待,生活安乐幸福。心中愁烦,便熏着龙涎香睡去;秋意正盛,无人一同赏菊,自己也能在东篱边饮酒至黄昏后。此刻的愁是闲愁,轻巧也柔和。而《声声慢》中同样失眠饮酒的愁确浓却是化不开的愁,此刻词人又见黄花,难免想起往日,往日那幸福的日子如今却更添愁绪,只望着那花逐渐凋落也无心去采摘。花的凋零尚有人关心,那自己的凋零呢?词人此时已是孀居,上无父母依仗,下无子女供养,自己孤零零活在世上,又与这黄花有什么分别?面对长夜,也只能一个人倚着窗栏发呆。因而接下来一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便成为李清照情感跌落的第二个极点。句中的“更”字体现了她情感的剧烈转折,虽然眼前的一切只是点点细雨,可正因为是细雨才会绵绵无期,不知何时才能停,淅淅沥沥的小雨往往比暴风骤雨更能引起人的悲伤。梧桐本就已引起词人的悲苦之感,加上“到黄昏和“点点滴滴的细雨”,使得李清照的情感从已经稍有平复的状态中又一次出现了波折,彻底回到极度悲伤的状态。长夜无事,心中苦闷,只听得雨打梧桐声,自己的痛苦也如同这雨一样,一点一滴地砸在心头,慢慢累计,直至溢出。最后,词人发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呼喊,悲情达到顶点。4. 赏析《声声慢》中的白描手法。举出所学其他诗歌中的白描例子。《声声慢》的情是一层一层堆叠起来的,词句宛如一个长镜头,从词人所住之地开始,先呈现出凄凉的气氛,而后移到词人无法安眠之景,词人起身倒酒,饮酒,望雁南飞,镜头下移,扫过堆积的黄花,落到点点滴滴的梧桐树上,短短一词,描绘出了电影版的画面,让人留连驻足。李清照巧妙地将情融入景中,使得景语皆是情语,情景的融合,让愁情不声不响地揉进诗中,在无数的情感堆叠下,呼喊出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使词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陈运彰《双白龛词话》中评李清照的词:“以婉曲之笔,达难言之情;以寻常之语,状易见之景,此闺襜中人所擅其长。其病也,或患于浅,或伤于薄。然情真则语挚,意足乃神全。是语益浅近,而愈觉其深厚;景至平庸,而不碍其韶秀。要本出之自然,不假雕琢,斯惟《漱玉词》近之。词人多用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在对景物与环境的描写中,词人没有对其进行过多的渲染,仅仅是如电影镜头一般地扫过,但层层铺叙的描写渲染出了更为浓烈的愁情。全词以寻常之语道浓厚之情,不加雕饰,却更显精致。5. 关注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李清照的词强调音律的协调,她提出了“五音,五声,六律”的标准。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五声指唇、舌、牙、齿、喉五个声母发音部位,六律指古代乐律中的十二律吕,在作诗时也要考虑声母的清浊轻重,以表现词的声情之美。《声声慢》也具有强烈的音律美。李清照所写《声声慢》使用的是入声韵变体,以入声韵表现孤独凄清之情。例如开头连叠十四字,是词人之愁,也是词人之才,七组叠词音调和谐,朗诵起来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愁绪在舌尖流转,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更似李清照在旁低声诉说。除此之外,李清照在舌声字和齿声字上运用得十分巧妙。用舌声字共十六字:难、淡、敌他、地、堆、独、得、桐、、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多至四十一字,有连续至九字者: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识、积、憔悴损、如、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词九十七字,而此两声凡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词人是有意用啮齿叮咛之口吻,写其郁伊惝恍之心情。《声声慢》一词读来音调流美、如泣如诉也得益于此。 (3)结语:李清照在南下前描写闺怨愁情,南下后则侧重于描写家国之苦,这表现着她自身境遇的转变,她的词风也因南下转变为豪放派。她的《声声慢》虽极力写个人个人的愁苦,但实际上表现的却是南宋普遍的痛苦,山河飘零,家国破碎,无数的人流离失所,词中的情感不仅是“小我”的悲苦,更是“大我”的悲情。熟读并背诵全文 |
设计思路:从对描绘愁绪开始,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愁和人在成长过程中对愁的认知变化,从而初步感知《声声慢》中的浓愁。而后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问题,初步把握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寻找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的作用。在分析诗歌的内容后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白描。最后以她词中所表现出的大我的悲情作结,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进行分析,感受诗歌语言带来的美感,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宋词学习部分,处于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7课。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作于李清照南下之前,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学习《声声慢》对于学生可说是初次接触李清照的后期词,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生平和有关背景材料,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两个阶段的创作风格。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得到提升。3、感受形象,知人论世,深刻体味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增强正确面对人生逆境的勇气和历史责任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
教学策略 “小组学习策略: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情感沟通,改善人际关系;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布置总共有多少意象的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 |
教学评价: |
巩固练习:同婉约词人的李煜也有许多抒发愁绪的作品,试着选取一首比较其和《声声慢》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声声慢》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评分标准:1、优秀:选取的作品必须是李煜抒发愁绪的,要理解诗意,能够深刻掌握《声声慢》和李煜的词的意境,正确理解思想感情,掌握李清照和李煜的生平际遇,以及认真思考对作品的影响。2、良好:选取的作品是李煜抒发愁绪的,理解诗意,能了解词所描绘的画面,大致感受词人的思想感情,了解李清照和李煜的生平经历,对“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一问,回答认真和言之有理即可。3、差:没有根据题干回答问题,没有完成作业或作业太糟糕。 |
7.2《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
《声声慢》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教学目标】品读诗歌,理解其中意象代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品读诗歌,理解其中意象代表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李清照16岁时写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