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
高一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
(2022、12、3)
一、文言文阅读(共41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
(选自《河东先生集》,有删改)
1.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同“耻”
D.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B.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C.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D.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3. 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 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 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 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案】1. C 2. B 3. D
4. (1)那些教育儿童的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让他们学会停顿断句的,并非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的老师。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齿”,指并列为伍,“不齿”即不屑与之同列,看不起,不屑一提。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并把这些当作自己的才能了。
“幼且少”的意思是“年轻又不懂事”,两个内容联系紧密,共以“吾”为主语,不可断开,排除AD。
根据句意可知,这里表达的是“不苟为”和“以为能”的两种写文章的做法,内容相对,“务采色、夸声音”都是“以为能”的做法,内容联系紧密,因此“夸声音”与后面内容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见作者并不是真的认为是君子的智力不如他们,而是君子“耻学于师”,借此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彼”,那些;“授”,教授;“习”,使……学习;“句读”,停顿断句。
(2)“齿”,不屑与之同列,看不起;“及”,赶得上;“其”,难道,表反问。
参考译文:
①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②
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并把这些当作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5. 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有错误的一项为( )
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C.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辱。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迷惑。
6.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 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吾尝跂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7. 以下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为( )
A. 《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能已”。认为人变得聪慧的一个重要的标识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 《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师说》选段最末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愿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立场。
8. 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5. D 6. A 7. B
8. (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
(2)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惑”:糊涂。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焉”:句末语气词。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焉”:句末语气词。句意: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B.“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之”:代词,这些。句意:士大夫这些人。
C.“其”: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大概。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其”:代词,其中的。句意: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
D.“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远望。
“而”:连词,表顺承。句意: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错误。选段未提到注重积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是故”,所以,因此;第一个“圣”“愚”,是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圣明、愚笨;“所以”,……的原因;“其”,大概。
(2)“句读”,文句的停顿;“……者……也”,判断句;“惑”,疑难问题。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劝学》节选)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的人,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师说》节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风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装度、崔群曰:“愈言讦忤,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泰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泰佛以后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
愈至,延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延。既坐,延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
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延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延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延凑曰:“即出之。”念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
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9. 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 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10. 下列对文本中画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B. 卒,古代对死的讳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侧重于议论。
D.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开始使用,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1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 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 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 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2. 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 韩愈是如何对王廷凑的士卒进行招抚的?请根据文本一简要概括。
【答案】9. B 10. D 11. C
12. (l)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3. 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
“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至……以后”为固定搭配,“自………以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D。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错误。由原文“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可知,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由此可知,穆宗只让韩愈便宜行事,并没有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然而,但是;“至忠”,极大的忠诚;“安”,怎么;“愿”,希望;“宽假”,宽容;“以”,来。
(2)“之”,这些;“不齿”,不屑一提;“乃”,竟然;“及”,比得上。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首先是晓之以理。由原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由此可知,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接着动之以情。由原文“众日:‘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日: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众人认为“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而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然后明之利害。由原文“愈日: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田公率浈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由此可知,前节度使田弘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最后示之以威。由原文“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愈曰:‘若尔,则无事矣。”可知,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由此可知,韩愈是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
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
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
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
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
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婴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
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宰相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楚地)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该词。②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典出《晋书·温峤传》:相传采石矶下多怪物,温峤经过此地,便燃点犀角来照,奇形怪状的水怪不久便覆灭了。③周与谢:指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约楚云留”中的“楚”字侧面交代了自己身在楚地后方,不能亲临战场杀敌的遗憾。
B. “剪烛看吴钩”一句借助夜看吴钩,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C. 结尾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与上阙“平生豪气”相呼应,表达恢复中原的报国志向。
D. 全词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历史伟业与现实场景融合,用典贴切自然,喜中寓愁,悲中带壮。
15. 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同:两词均表露出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均反映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意气于一身的人生观。
异:(1)《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赞美虞允文深得周瑜风流儒雅之余风,表达对虞允文战功卓著、建功立业的赞美和仰慕;但同时词人自负年少有为,渴望建功立业,也借此流露出触景伤情之感。(2)苏词则借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的感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说法有误。这句话是说自己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抱负。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两词中,“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的都是周瑜早年人生得意完满,意气风发的景象,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而他们之所以歌颂周瑜,是因为他身上寄寓着作者同样的人生态度与抱负,那就是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意气于一身的人生观。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巧妙地举出两大战役的名将,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玄以喻虞允文。虞和他们一样年丰力强而战功卓著,都是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业。因此,本词引用周瑜典故有表达对虞允文战功卓著、建功立业的赞美和仰慕。但如此重要的场合,词人却不能亲身参与,而只能“剪烛看吴钩”,因此这里也暗含了自己虽有抱负却没有机会得以施展的触景伤情之感。
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
三、情景默写(共1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山、海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揭示主旨,表现了诗人的高尚节操。
【答案】 ①. 山不厌高 ②. 海不厌深 ③. 寄蜉蝣于天地 ④. 渺沧海之一粟 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 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蜉,蝣,渺,沧,粟,摧。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赞颂同学少年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短歌行》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登高》中用来描绘秋天草木摇落,江水流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乐曲的激越和雄壮的是:______,_______。
(5)《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周瑜自信乐观,从容破敌的是:______,_______。
(6)《虞美人》中词人通过具体的物象,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的诗句: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书生意气 ②. 挥斥方遒 ③. 青青子衿 ④. 悠悠我心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⑦. 银瓶乍破水浆迸 ⑧. 铁骑突出刀枪鸣 ⑨. 谈笑间 ⑩. 樯橹灰飞烟灭 ⑪.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⑫.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意”“斥”“遒”“衿”“萧”“乍”“浆”“鸣”“樯橹”。
四、选择题(共27分)
18. 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粪土当年万户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
D.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 正确。“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说“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把“万户侯”比作粪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正确。
C.“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错误。设问应该是自问自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是提出问题,回答的内容在下阕的“同学少年”,所以但看这一句,没有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D.正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把起伏的“苍山”比作海的波涛,把“残阳”的颜色比作血的颜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1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树匠心,就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在工作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怎样才能坐得住、做得好?关键是要做到专心专注,追求至精至善,将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极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育匠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
B. 树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
C. 树匠心要坚守初心、专心专注。
D. 树匠心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语段内容,压缩语段,概括语段中心意思能力。
文段首先指出匠心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接着阐述如何树匠心,即“坚守初心、执着专注……坐得住、做得好”;然后提出“怎样才能坐得住、做得好”的问题,并给出回答“关键是要做到专心专注……做到极致”。所以文段强调的是“树匠心要坚守初心、专心专注”。
故选C。
2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秋日的山林是美妙的,漫山的红叶在秋风中翩然起舞,这姹紫嫣红的美景,让人沉醉,更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词客感慨唏嘘。
②老张这个古玩爱好者,把多年来收集的盆盆罐罐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每当我到来,他总是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
③自提出要在5年内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目标以来,中国移动支付取得快速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
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干”字当头,强化担当精神,勇于挑重担子,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接烫手山芋。
⑤这部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让人百读不厌。
⑥面对银行的霸王条款,黄女士拒绝归还1500元,这令不少网友感到大快人心,最终在法院的判决下,黄女士执行还款。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①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语境是说漫山的红叶,不合语境。
②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语境是人物对古董比较专研,望文生义。
③一日千里:形容进展极快。使用正确。
④烫手山芋:比喻有好处而想得到、但又有麻烦不好处理的事物。使用正确。
⑤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形容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使用正确。
⑥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语境说的是黄女士和银行发生的矛盾,不合语境。故选A。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改变,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成分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A. 练习书法的关键,是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摹名帖。
B. 只有温文尔雅、卓然而立的君子,才能成为著名书法家。
C. 研习书法可以怡养性情,提升个人品昧,提高精神境界。
D. 书法要靠领悟,悟明书法之道,才能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语段内容的理解、概括、语言简洁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文段强调的是书法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塑造人的心境,怡养人的性情,陶冶人的精神等。由此分析,C项最恰当。故选C。
22. 下列对各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
B.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现了诗人对天下贤士的仰慕之情。
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D.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隐约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里的炊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应饮酒作歌及时行乐”错误。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故选A。
23. 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用“青云梯”比喻高耸入云的山路,运用了比喻;
B.说天姥山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天姥山的高峻;
C.把“古来万事”比作“东流水”,运用了比喻;
D.把“大弦嘈嘈”的弹奏声比作“急雨”声,把“小弦切切”的弹奏声比作“私语”声,运用了比喻。
故选B。
24. 以下选项不属于《登高》诗中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
A. 常年客居他乡 B. 浊酒难以解忧
C. 国家动荡不安 D. 自身困苦多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B.“浊酒难以解忧”错误。“潦倒新停浊酒杯”,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不是“浊酒难以解忧”,而是因病断酒,难以排遣悲愁。
故选B。
25.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烘托。
B. 上片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
C. 下片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D. 词人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错误。“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表现他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故选B。
26. 以下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
B.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用刘义隆一典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作者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C. 事件描写方面,两首词都选择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等,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做背景,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 情感抒发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缅怀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错,《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没有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故选D。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的。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乡下多文盲,是不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 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象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这个标语的意思并不坏,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笔不是写的一直, 而是转了两个弯子。人字呢?在右边一笔加了三撇。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 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一个人七岁入小学,十几岁入中学,二十多岁在大学毕业,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但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2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愚,实际上是一种认知上的偏见,只因乡下人不具备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
B. 在面对面说话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情、动作等象征体系原料辅助传情达意,写作时却不能如此。
C. “共同语言”为大的社群所共用,趋于简单化;“特殊语言”只在亲密社群中使用,相对丰富。
D. 两则材料都谈及语言文字,一侧重语言文字功能的角度展开论证,二侧重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的问题。
2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的意义记号,但使用有时会“词不达意”,借助文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B. “行话”是基于同行人共同经验产生的语言,它与表情、动作等一样,都属于“特殊语言”的范畴。
C. “两句三年得”古代诗人追求诗句的切近表达,语言不能完全准确地表情达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D. 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对古文字使用不当,由此看来,如今古代语汇丧失生命力,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
29.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30. 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27. A 28. C
29. ①首先提出观点: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愚”的问题。②接着分析“愚”的原因:一是不具备知识;二是不识字。③其次指出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④指出乡土社会中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很多,说明不识字不是“愚”。
30. ①论证方法丰富。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易于被人接受。②运用了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只因乡下人不具备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错误,由原文第2段可知,乡下人的“愚”,主要是“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的”和“因为他们不识字”造成的。选项表述不全面。
故选A。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借助文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错误,原文“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说明只是减少“词不达意”的现象,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B.“它与表情、动作等一样,都属于……”错误,“特殊语言”属于声音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由原文“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可知,表情动作并不属于声音象征体系。
D.“如今古代语汇丧失生命力,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错误,根据“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可知,延安城墙上的标语对古文字使用不当,只是说明使用古代语言“要看对象”,古文字没有用对场合,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整个古代语汇,古代语言中依然有生命力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故选C。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是一篇学术论文,结构比较严谨。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文章开头先提出问题,指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是“愚”的现象。接着分析了这种看法产生的两种原因。“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一是认为知识不足,随后通过举例论证予以了否定。“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一是认为乡下人不识字。
中间部分“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然后通过对语言文字功能的分析,指出了语言文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不足。
最后一段“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乡土社会有更多样的传情达意的方式,从而证明了在乡村文字是多余的,而不是乡下人不识字。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方法上,“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标语……”运用举例论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语言无味,像个瘪三”运用了比喻论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易于被人接受。
论证结构上,第一段“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第二段“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分别分析党八股的两条罪状,运用了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条理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