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高二政治试题
1. 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根据经济社会情况的发展,确立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一历程告诉我们(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③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改变④事物的发展总是与人们的预期相一致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确立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②正确。
③:意识通过实践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改变,③错误。
④:事物的发展不一定与人们的预期相一致,“事物的发展总是与人们的预期相一致”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 为帮助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每年的3月底,全球数千个城市都会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被动地适应性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材料中,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特点,①③正确。
②:该选项的说法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②排除。
④:实践具有能动性,不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被动地适应性活动,④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实践的特点:
客观 | |
物质性 |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
主观能动性 |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历史性 |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
3. “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
①真理与谬误无明显的界限
②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②④: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隐患。这表明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②④正确。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①不选。
④:真理是意识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D。
4. 最近,现代黑洞理论创始人之一的斯蒂芬·霍金再次以其与黑洞有关的理论震惊物理学界,他重新定义了黑洞的边界,认为黑洞其实是不存在的,黑洞是一个拥有极端物理环境的灰色地带,是灰洞。这告诉我们( )
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永无定论的过程
②认识经历多次正误反复过程后更接近真理
③应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并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④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重新定义了黑洞的边界,认为黑洞其实是不存在的”说明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在实践中获得认识并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选B;①错误,否认了人们获得真理的确定性;②错误,我们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认识到真理,而不是多次正误反复过程。
【点睛】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5.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对环境影响的加剧,地球上正面临着主要由人类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灭绝的浩劫。物种的灭绝速率比其历史上的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000倍,热带雨林每年以80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奥地利整个国家的面积)的速度消失。这体现了( )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生物环境问题
B.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主观性
C. 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其固定性和无法改变性
D. 事物的客观联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和对环境影响的加剧,地球上正面临着主要由人类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灭绝的浩劫。这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生物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A符合题意。
B: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同样具有客观性而非主观性,B错误。
C: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改变联系的具体形式,C错误。
D: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事物的客观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错误。
故本题选A。
6.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把丝绸之路从传统线形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逐步建设一个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为各国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这表明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②有机整合各个要素,可以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④要把握事物的多样联系,创造事物间的自在联系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是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为事物的联系,①应选。
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能够充分利用沿线各国的优势,促进沿线各国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带的发展,②应选。
③: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③不选。
④:说法错误,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产生了,④不选。
故本题选B
7.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夜景的名句。风.月.鹊.蛙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结合起来,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从哲学上看,这告诉我们
A. 遣词造句的顺序和结构不同,词句的效果就不同
B. 作者的文化内涵决定了他的诗词水平
C. 把不同事物结合起来,就能获得整体的最大功能
D.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有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材料表明极其平常的景物巧妙结合起来,结果就显得不平常了,从哲学上看,这告诉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有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D正确且符合题意;遣词造句的顺序和结构不同,词句的效果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A说法太绝对,应排除;把不同事物结合起来,不一定能获得整体的最大功能,C说法太绝对,也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还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8. 下列诗句中与“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①符合题意,该选项体现了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②不合题意,该选项反映的哲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符合题意,该选项体现了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④不合题意,该选项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
故选B。
【点睛】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内因和外因;事物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 网上有一句流行的治愈金句: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说明你挂了。生活中人们常把“浮起来”称为成功,把“沉下去”叫做失败。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
B. 事物总处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过程中
C. 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成功人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A:“总是迂回的”说法错误,A排除。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但“事物总处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过程中”说法错误,B排除。
C:“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强调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符合题意。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成功人生”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D排除。
故本题选C。
10. 当今中国正处于大转型时期,财富的持续增长、社会的不断变动,激发出空前活跃的思想,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利益诉求更趋多元。此时,只有共同的社会认知、道德理念、行为规则,才能保证思想的交锋、价值的角力、利益的博弈不至于沦为撕裂社会秩序的负资产,而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从哲学角度看,社会的正能量就是
A. 要抓主要矛盾 B. 要统筹兼顾
C. 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D. 不要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次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C:思想的交锋、价值的角力、利益的博弈会产生正能量,也会产生负能量,使之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启示我们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C符合题意。
AD:能量的正负之分属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而不属于主次矛盾的关系,AD不符合题意,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抓主流,而不是强调统筹兼顾,B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含义: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用于做事情:重点、中心、关键、核心、首要的、根本的、突出的、第一位的、首要地位、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一个篱笆三个桩、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含义: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用于分析形势,典型词语:主流、支流、绝大多数、绝大部分、总体上看(说)、性质、辩方向、识大局、占主体、主导作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玫瑰花有刺
11. 老子的《道德经》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以下说法中体现的哲学道理与之相同的是( )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C.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D. 吃一堑,长一智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意思是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当人们都在为美好的善行而欢呼的时候,这说明不善已经充斥整个社会。从哲学上讲,说明美丑和善恶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之所以知美,是因为有丑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为有恶存在,A符合题意。
BC:“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从哲学上都体现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C与题意不符。
D:吃一堑,长一智。从哲学上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也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12. 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吐故纳新,革故鼎新——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②世间万物,变动不居——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画龙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④瑕不掩瑜——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吐故纳新,革故鼎新是强调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①正确。
②: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强调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正确。
③:画龙点睛强调要抓主要矛盾,③错误。
④:瑕不掩瑜强调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3. 网络热词往往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感慨,由前几年的“被幸福”“被增长” 到今天的“且行且珍惜”等,每一段时期都有一些网络热词出现。网络热词的出现说明了( )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C:网络热词往往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感慨,每一段时期都有一些网络热词出现,这说明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符合题意。
AB:网络热词的出现说明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也不涉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B与题意不符。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并不是相互制约,D错误。
故本题选C。
14. “菜篮子”里装着农民的收入,也盛着市民的支出;物价调控,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种观点体现了( )
①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分析事物联系的具体性和多样性
②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材料中“盛着市民的支出”“既要顾市民,也要顾农民”体现了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②④应选。
①:属于唯物辩证法,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选。
③:属于辩证唯物论,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选。
故本题选C。
15. 北京友谊医院医生李桓英,积极投身麻风病防治工作,为我国和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最美奋斗者”“3个100杰出人物”等荣誉。2021年8月20日,又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材料说明( )
①获得的荣誉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
②人既是价值创造者,也是价值享受者
③对社会的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
④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收获成功的荣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并不是获得的荣誉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①错误。
②③:李桓英积极投身麻风病防治工作,为我国和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也获得诸多奖项和荣誉,这说明人既是价值创造者,也是价值享受者,也说明对社会的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②③正确。
④:“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收获成功的荣耀”夸大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况且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有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6. 舞剧《朱鹮》用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来“说话”,用全世界都能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故事来传递东方哲学和人文情怀,用写意、克制、精炼的舞蹈艺术传递出东方神韵,正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的问题,呼唤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带给观众以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这表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朱鹮》用全世界都能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故事来传递东方哲学和人文情怀,用写意、克制、精炼的舞蹈艺术传递出东方神韵,正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的问题,呼唤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带给观众以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这表明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文化发展要立足社会实践,回答时代问题,不强调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与题意不符。
③:材料强调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不强调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17. 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自我认知离不开对历史的回望和解读。近年来,国家话剧院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推出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和《典籍里的中国》,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的事迹搬上舞台,创作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深度参与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我们不断将戏剧从“小剧场”推向“大舞台”,在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艺术实践中,加深了认识,拓展了戏剧的艺术力量。这说明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 )
①接续文脉映照时代,与人民同向同行
②有目的地组合不同文化,聚合创作
③坚持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
④实现新文化与旧文化跨越时空的联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在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的艺术实践中,加深了认识,拓展了戏剧的艺术力量,这说明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接续文脉映照时代,与人民同向同行,坚持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①③正确。
②:文化发展需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而不是“组合不同文化,聚合创作”,②错误。
④:文化发展,是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新文化与旧文化跨越时空的联结”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8. 电视剧《人世间》热播,成为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精品剧的成功案例。作品以居住在东北某省会城市一户周姓人家的生活为脉络,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50年来老百姓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部电视剧自开播以来好评不断,获得了收视和口碑双赢。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学与影视关系亲密,共同开拓了文艺新境界
④文化创作要贴近群众,激发人们的共情共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电视剧《人世间》热播,成为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精品剧的成功案例。这说明文学与影视关系亲密,共同开拓了文艺新境界,③正确。
④:作品以一户周姓人家的生活为脉络,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50年来老百姓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文化创作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贴近群众,激发人们的共情共鸣,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不是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①不合题意。
②: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优秀文化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是不科学的。
故本题选D。
19. 作家柳青为创作《创业史》,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定居陕西长安县皇甫村,深入群众生活14年获得了丰富的素材。有人曾说,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柳青的创作经历启示我们文艺创作要( )
①善于继承传统,实现创新性发展
②坚持交流互鉴,吸收外来有益成果
③立足社会实践,反映时代风貌
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材料指出柳青深入群众获取作品素材,为体现对待传统文化,故不符合题意。
②:材料指出柳青深入群众获取作品素材,未体现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故不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指出柳青为创作深入群众生活,立足农村生活实践,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故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0. “遇见国博—5000多年中华文明在你眼前”——国家博物馆专列亮相北京地铁一号线。步入车厢,车窗、天花板、座椅靠背等乘客视线所及之处均布满了“国博元素”。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璀璨文明的文物精品“走”出博物馆,“四羊青铜方尊、彩绘陶兵马俑、青瓷羊形烛台”等文物形象在专列中精彩呈现,每款“文物”旁还配有俏皮可爱的配文(见下图),与乘客零距离接触,带给乘客充满文化韵味的别样体验。“国博专列——流动的博物馆”旨在( )
A.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B. 发挥文化载体在提升文明素养中的决定作用
C. 让文物说话,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D. 让民众体会文化的厚度与温度,延续中华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材料没有体现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A不符合题意。
B:文化载体在提升文化素养中不起决定作用,B错误。
C: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C错误。
D: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璀璨文明的文物形象在专列中精彩呈现,每款“文物”旁还配有俏皮可爱的配文,能够让民众体会文化的厚度与温度,延续中华文明,D正确。
故本题选D。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紫禁城上元之夜”,再到“丹宸永固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故宫这座六百多岁的皇家宫殿,正以新创意创造着新价值,让“睡”在陈列室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强国、抗击疫情等主题,全国国有文艺院团创拍了4000余部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大银幕上,《人世间》《长津湖之水门桥》《我们的冬奥》等佳作生动讲述着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团结、梦想、勇气和拼搏。
结合材料,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角度,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原因。
【答案】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宫系列文创活动让“睡”在陈列室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新时代提供新滋养、新能量。
②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让文化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强国、抗击疫情等主题,创作记录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
③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故宫系列文创活动
考点考查: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原因类的主观题,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角度,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原因,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让‘睡’在陈列室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可联系教材知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强国、抗击疫情等主题”,可联系教材知识: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③:“大银幕上,《人世间》《长津湖之水门桥》《我们的冬奥》等佳作生动讲述着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团结、梦想、勇气和拼搏”,可联系教材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行分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2. 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分享会的举行,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创人员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式,借此表达中国电影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敬意。该电影取材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陈凯歌坦言,影片获得市场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对70年间国家发展的高度认同。在他看来,“对自己国家怀有激情和挚爱的普通中国人,他们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此次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各方嘉宾围绕技术、体制、文化和审美等多方面进行经验互动互鉴,对未来中国叫影界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期许和展望,进而希望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包容精神和共赢理念来建设、完善世界新秩序,建立全人类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在内的“命运共同体”。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答案】①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中国电影的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②文化发展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必须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反映时代风貌。
③文化发展要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既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充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即融通中外各种资源。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题目限定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该电影取材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说明电影创作要立足时代,体现时代风貌;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对自己国家怀有激情和挚爱的普通中国人,他们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说明电影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期许未来中国电影界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一带一路”的包容精神和共赢理念来建设、完善世界新秩序,说明电影创作要融通中外各种资源。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四部曲:
一、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二、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找措施,从教材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就可以了。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四、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