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题 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文博中学2022-202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文博中学2022-202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福州文博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语文科考试 (完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

福州文博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语文科考试

(完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这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士。这也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千差万别的曲折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他们或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这是从太宗到玄宗这一时期,唐帝国由抵抗外来侵略逐步转为对外进行扩张的现实局势中产生的。在这类诗篇中诗人们塑造了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他们希望保卫祖国,建立功勋,却并不无原则地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同时控诉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

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不能不推李白。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的有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既毫不掩盖他那为富贵利禄所吸引的颇为庸俗的一面,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也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安史之乱是我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活动于开元、天宝时代的重要诗人,大都死于乱后。在乱前,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一意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乱后就转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热烈高昂或优游自在的歌了。而另外少数人,则乱前原就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有预感。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同时也产生了希望,使他们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高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他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而其所具有的“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

材料二∶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这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使得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然而我们如果以为诗歌是像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诗歌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面貌,不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李白出现在盛唐时代的高潮中,诗歌上主要的成就,在诗歌史上典型的形象,是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追求理想乃是它的主要方面。李白的诗歌因此是盛唐气象的典型。

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然而这并不妨碍盛唐个别诗篇不同于这个气象或基调,也不妨碍盛唐之后的诗篇中偶然出现这个气象。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认为判断诗歌能否体现“盛唐气象”的标准很大程度上不是诗人的生活追求或诗歌的题材内容而是创作中是否具有浪漫气息。

B. 王维的描摹自然、歌颂隐逸的作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自然美的享受,这些作品使他成为孟浩然等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的桥梁。

C. 李白并非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而是具有被现实牢笼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他区别于杜甫的独特性所在。

D. 诗歌和照相机不同,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它不可能亦步亦趋地和那个时代的现实同步,有时未免会稍迟于那个时代现实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则材料都是重在论述“盛唐气象”,但材料一侧重论述浪漫气息,材料二侧重论述时代性格。

B. 唐帝国国土对外扩张的局势是材料一论述边塞诗人并不一味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的前提。

C. 材料一主要通过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述了李白和杜甫的创作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峰并峙。

D. 材料二中对李白及其诗歌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价,是为了论述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普遍基调。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诗句中最不可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B.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C.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其三》)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盛唐气象”的内涵。

【答案】1. A    2. C    3. B    

4. ①首先明确盛唐诗歌以安史之乱分界;②论述安史之乱前的诗歌特点,其中李白最典型;③安史之乱后,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④最后总结,李杜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    

5. ①盛唐诗歌中朝气蓬勃的气象、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浪漫的气息;②盛唐诗歌发展的盛况;③盛唐时代的性格形象和时代精神面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王维的描摹自然、歌颂隐逸的作品……这些作品使他成为孟浩然等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的桥梁”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说“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即王维“反映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的作品“使他成为孟浩然等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的桥梁”。

C.“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他区别于杜甫的独特性所在”错误,原文是说“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也是相反而又相成的”,即李白和杜甫的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D.“诗歌和照相机不同,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它不可能亦步亦趋地和那个时代的现实同步”错误,原文是说“然而我们如果以为诗歌是像照相机似的,在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乃是完全亦步亦趋,则也是不尽然的”,即有些诗歌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时,是和那个时代的现实同步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A.“材料一侧重论述浪漫气息”错误,材料一侧重论述了“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B.“唐帝国国土对外扩张的局势是材料一论述边塞诗人并不一味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的前提”错误。原文是说“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这是从太宗到玄宗这一时期,唐帝国由抵抗外来侵略逐步转为对外进行扩张的现实局势中产生的”,并没有提到唐帝国国土对外扩张的局势是边塞诗人并不一味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的前提。

D.“是为了论述盛唐气象是盛唐诗歌的普遍基调”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是说“李白的诗歌因此是盛唐气象的典型”。“普遍”意思是指广泛而有共同性,它与特殊、个别相对应。而“典型”指旧法、模范;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性的标准形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进行推断的能力。

A.“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说“管它名贵五花马还是狐皮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愁”。诗情狂放至极,浪漫色彩极浓,体现了“盛唐气象”;

B.“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说“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诗句饱含对安宁的乡村生活的深情,与材料二中的“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不符。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说“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这是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们做出的嘱托和告慰,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体现了“盛唐气象”;

D.“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是说“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诗情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体现了“盛唐气象”。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开头“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可知,材料一首先明确盛唐诗歌以安史之乱分界;接下来,从“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到“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不能不推李白”可知,论述安史之乱前的诗歌特点,其中李白最典型;从“安史之乱是我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可知,安史之乱后,杜甫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最后,在末尾一段总结,“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即李杜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的“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和材料二的“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可知,“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中朝气蓬勃的气象、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浪漫的气息;

从材料二“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是一个时代的性格形象,是盛唐诗歌普遍的基调”可知,“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发展的盛况和盛唐时代的性格形象和时代精神面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海明威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贯穿着一种不屈不挠、绝不服输的“硬汉子”精神。然而,他笔下的“硬汉子”的个性通常伴随着孤独,高傲的下面隐埋着寂寞,勇敢的行为中折射着悲怆凄凉的情调,淡淡的乐观中掩盖着深深的悲哀。

悲剧是海明威一生中一再出现的主题,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悲剧氛围。其中,《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的悲剧意识和抗争精神的最强有力的反映。圣地亚哥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子”形象的集合。他经过八十多天在海上的辛劳,他却没有表现出沮丧,而是从容待之。这种对待失败和厄运的举动显现出来的正是人类内在的力量与意志。老人敢于挑战厄运,在大海上与之展开博弈。老人双手伤痕累累,血肉模糊,在感觉快要垮下去的时候,他忍住一切疼痛,抖擞当年威风,拼尽全力,与鲨鱼苦战五大回合,他的渔叉丢了,就用刀子;刀子断了,就用短棍;短棍被打掉就拽下舵柄去打、去砍、去劈;舵柄打断了又用断裂的手柄去刺……他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战斗到底。圣地亚哥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直面厄运的勇气可以说完美地演绎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子”的悲剧精神。

文本二:

等了一整天

海明威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像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都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没事儿。”

“你回床上去。等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几度?”我问他。

“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一种是退热的,另一种是泻药,第三种是控制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的病菌只能存在于酸性状态中。他似乎对流感无所不知,还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

“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似乎超然物外。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不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本来他睡觉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抬眼一看,只见他正望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要吃药我会叫醒你的。”

“我情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

“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雨夹雪都结成冰了,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长毛小猎狗顺着那条路,沿着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跳一下滑倒了,我也重重摔了两跤,有一次我的枪都掉下来,在冰上滑掉了。

一群鹌鹑躲在悬垂着灌木的高高土堤下,被我们惊起了,它们从土堤顶上飞开时我打死了两只。有些鹌鹑栖息在树上,但大多数都分散在一丛丛灌木林间,必须在长着灌木丛那结冰的土墩上蹦几下,它们才会惊起呢。你还在覆盖着冰的、富有弹性的灌木丛中东倒西歪,想保持身体重心时,它们就飞出来了,这时要打可真不容易,我打中了两只,五只没打中,动身回来时,发现靠近屋子的地方也有一群鹌鹑,心里很高兴,开心的是第二天还可以找到好多呢。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上他屋里去。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望着床脚。

我给他量体温。

“几度?”

“好像是一百度。”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说的。”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

“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哦,是的,我要死了。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

“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

“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是两种体温表啊。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哦!”他说。

可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注:①霍华德·派尔(1853-1911):美国作家、画家、插图家,为杂志工作多年,作品大多取材美国殖民地时期及内战时期史实及传说,除撰文外,并亲自作画。

文本三: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于1932年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川,认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就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了似的。显而易见,他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下面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所谓“冰山原则”,即在文学创作中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感受鲜明的形象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这一原则既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也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6.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文本一的内容可知,小沙茨身上符合海明威价值观的“硬汉形象”,“不用在这儿陪我”等语言表现了他等待死亡时的勇敢、坚强、镇定与孤独,小沙茨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虑。

B. 小说结尾小沙茨“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表明他经此打击已变得敏感而脆弱。

C. 该小说故事情节简洁明快,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费作者匠心,如在楼下医生的解释就很好地为下文父子误解做好了铺垫。

D. 小说中沙茨脸色煞白,不愿睡去,不愿提起死亡,总怔怔望着床脚等细节刻画了他等待死亡时的紧张与恐惧,对死亡的隐忍与抗争。

7.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对话,中间省去了过渡词,使得对话非常流畅,一气呵成,也更加真实,贴近现实生活。

B. 这篇小说内容简洁明快,内蕴丰富,符合文本三提到的“冰山原则”,思想深沉,隐而不晦,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C.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句中“这事”沙茨的意思是“面对死亡”,这句表明沙茨已经意识到父亲误解了自己的意思,心中焦虑而孤独。

D. 海明威选择第一人称角度,以孩子父亲“我”的身份来叙述,让读者感到自然逼真,故事中“我”一直以一种成人的心态平静地对待孩子的病情。

8.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语极简,体现了海明威“电报式”语言的特点。请分析对话描写的效果。

9. 结合文本三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小说的深邃思想往往寄寓在简明的形象文字当中,请结合文本说说本小说主题是怎样的?

【答案】6. B    7. C    

8. ①增强真实感。本文以对话为主展开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讲话,客观地记录下故事发生的一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②人物形象更鲜明。简练的对话承载着小男孩的悲痛与坚强,明知死亡在即,内心在煎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强的“小硬汉形象”。

③主题表达含蓄蕴藉。用最俭省笔墨,表达最大容量的信息,让读者能充分地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含蓄蕴藉。

④尽管用词极简,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却能生动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朴素自然而亲切感人,使读者能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产生同感。    

9. ①9岁男孩面对死亡等待了一天,象征人类生命的脆弱,死亡的必然与无处不在。

②沙茨的镇定自若与坚强隐忍,代表海明威宣扬的硬汉形象特征,即保持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在死亡面前保持自我的勇气与尊严。

③沙茨对温度标准的误解及父子两人的误解象征人类自我认知的局限和人与人沟通的隔阂,寄托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虑。

④揭示了人类面对死亡的矛盾和对美好悠闲生活的追求,创造出了恐惧和美感的微妙结合。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经此打击已变得敏感而脆弱”错误,由原文“可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可知,应是从绝望和恐惧中走出来。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表明沙茨已经意识到父亲误解了自己的意思”曲解文意。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沙茨还没有意识到父亲误解了自己的意思,此时父子之间还处在误解之中。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

“电报式”一般是简明,避免使用过多描写手法以及华丽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和生动鲜明的对话或者动作描写,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结构上单纯,形象上鲜明,主题上含蓄。

如本文,主体部分由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构成,通过父亲“我”的眼睛来写儿子,让主人公自己讲话,展现了儿子生病发烧、等待“死亡”这一过程,让文章更为真实。

从形象塑造角度来看,小男孩是本文的主人公,他误解温度标准,认为自己将会死去,于是在这一天中等待自己的“死亡”,对话之中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悲痛和坚强;如父亲要给他读书的时候,他说“好的,您想读就读吧”,询问他病情的时候,他说“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让他睡一觉的时候,他说“我还是醒着好”,并且告诉父亲“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他担心自己的病会传染别人的时候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父亲让他放松不要担心的时候,他说“我不担心”“可是我忍不住”“我挺放松的”,父亲让他喝水,他说“您觉得这有用吗”,等等,这些语言中有他认为将会死去的悲痛,也有面对死亡时表现出的坚强,还有对亲人的关心,通过对话,塑造了小男孩的形象,展现了他的“硬汉”特质。

从主题的表达来看,文章是通过对话让我们知道小男孩静静躺在床上的用意,他是在静静等待死亡,没有哭闹,而是独自躺着安静等待“死亡”的降临;也是通过对话,让我们知道小男孩对家人的关爱,他不让父亲陪伴,不让别人进去,怕传染别人,这些展现出小男孩面临死亡之时的勇气,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从用词来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我还能活多久?”“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这些对话没有修饰词,语句简洁,真实展现人物内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题的能力。

根据文本三对冰山理论的阐释,“主张水下面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在文学创作中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隐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感受鲜明的形象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由原文“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可知,小男孩面对死亡,耐心地等了一整天,这体现了死亡的必然与无处不在;

由原文“‘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什么?’‘我还能活多久才死?’‘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哦,是的,我要死了。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可知,九岁的孩子面临死亡时的镇定自若与坚强隐忍,则又说明他和圣地亚哥一样是个硬汉;

生活中发烧、感冒的小事,当然不足挂齿,但是孩子误听了医生的说法之后,独自恐慌,而不是把自己的疑虑和父亲进行探讨;与此同时,作为父亲的“我”,看到孩子的神情萎靡也没有具体过问原因,而是独自打猎取乐,表明了美国社会父子两代人的沟通缺乏的社会问题;

除此之外,小说中“我”找鹌鹑的场景描写以父亲的悠闲和沙茨的绝望形成对比,创造出了美感和恐惧的微妙结合,突出了“我”对孩子的误解,沙茨对温度标准的误解及父子二人的误解象征人类自我认知的局限和人与人沟通的隔阂,寄托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虑。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等率兵东指鸡笼峪、四角山,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遂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上谕琅曰:“朕特加耀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郑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坡。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余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 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B. 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 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 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他联络旧部做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 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他被飞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稳定了东南局势。

C. 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而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他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 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他曾建议设立台湾官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②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14. 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出现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①请求催促地方筹备粮食军饷,只要遇到便利天气就可进军,并且请求调度陆路官兵协助围剿。

②我特意提拔重用你,是因为你能不辜负使命,把盘踞台湾六十余年的贼寇,一举消灭。    

14. ①迁民不易;
②防止外来侵略;
③战略位置重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

“琅”作主语,“疏陈”作谓语,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D;

“上”指皇上,作“许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错。互市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错。原文“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说的是施琅不报私仇,没有说释放郑克塽;“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是对施琅的封赏,不是郑克塽。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趣,通“促”,催促;治,置办、筹备;但,只要。

②擢用,提拔重用;负,辜负;靖,平定;殄灭,消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可知,因为船只少,很难短时间内把百姓迁走,迁民不易。

结合“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蛊惑人心”可知,守住台湾能防止外来侵略;

结合“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可知,台湾战略位置重要。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塽尚年幼,将领刘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熟悉海上事务,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加任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施琅到任军中,上疏说:“敌人的船只长时间地停泊在澎湖,全部力量坚固防守。冬春交际之时,飓风时常发生,我们的船只很难渡过海洋。我现在练习水兵,又派遣间谍与我以前的部下联系,使他们作为内应,等到风便利我们的时候出兵,可以大获全胜。”康熙二十一年,给事中孙蕙上疏说应该暂缓征讨台湾。七月,彗星出现,户部尚书梁清标又以此为理由,要求暂时延缓进攻围剿。施琅上疏说:“我已经挑选两万精兵、三百只战船,足够消灭海贼。请催促督抚置办粮饷,只要遇到顺风,就可进攻,并且请求征调陆路官兵协助围剿。”皇帝下诏听从他的建议。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占踞澎湖,环绕澎湖二十多里设置壁垒。施琅坐着主帅大船突然冲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很快把百艘船分开列阵东西两侧,派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向东攻打鸡笼峪、四角山,向西攻打牛心湾,分散敌人的攻势。施琅亲自率领五十六个船分为八队,用八十船殿后,扬帆直进。最终攻取澎湖,国轩逃回台湾。克塽大为震惊,派遣使者到军前请求投降,施琅上疏陈明情况,皇上答应了,八月施琅率兵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有人认为施琅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会对郑氏家族下毒手。施琅说:“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台湾平定,自海道报告朝廷大捷的消息。上皇表彰施琅的功劳,授予他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施琅上疏辞掉靖海侯的封赏,请求向内大臣一样照例赐给花翎,部议认为不符合常例,皇上下命令不能推辞封赏,一并按照他的请求赐予花翎。皇上告诉施琅说:“我特意提拔重用你,你果然能够不辜负使命,把六十年来难以平定的贼寇,一举消灭。”

皇上派遣侍郎苏拜到福建,与督抚和施琅商议妥善地料理台湾平定后遗留的问题。有人提出将在台湾居住的人迁移、将台湾放弃的意见,施琅上疏说:“明朝末年在金门设澎水标,出汛到澎湖就停止,台湾原属于教化之外,本地人和外来人混杂相处,没有进入疆域版图。然而那时中原的百姓秘密前往生活的,已不少于万人,等到崇祯元年,芝龙接受安抚,借给与红毛作为互市之场所。如果丢弃他们的土地、迁走他们,用有限的船只,去摆渡无限的百姓,不经过多年,难以完成。如果摆渡不完,逃窜藏匿在山谷中,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此地原来被红毛占领,他们要趁机再次占领,一定会偷偷觊觎内地,蛊惑人心。大概通筹天下的形势,一定希望万全之策,台湾虽然在外岛,却关乎四省要害,断然不可放弃。” 不久苏拜等上疏也采用施琅的提议,一并设置三个县、一个府、一个巡道,皇上命令允许施行。施琅又陈述了请求皇上允许郑克塽交回台湾本土,回归朝廷,并让他带领家眷和部下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朱桓等一起到京城,皇上下诏授予克塽公的封号,国轩、锡范伯的封号衔,一起隶属于上三旗,其余职官以及桓等在附近的省份安排垦荒。

三十五年,施琅在官任上去世,时年七十六,死后赠予太子少傅,赐给他祭奠的仪式,谥号襄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贺州闻席大光、陈去非诸公将至,作诗迎之

吕本中

五年避地走穷荒,岭海江湖半是乡。

欢喜闻君俱趣召,衰颓如我合深藏。

晓寒已静千山瘴,宿雾先吞万瓦霜。

日日江头望行李,几回驱马度浮梁。

(注)北宋灭亡,南宋高宗即位,金军大举南下,吕本中一家躲避战乱,辗转到广西贺州。他的好友席益(字大光)与陈与义(字去非)接到朝廷起用的诏书,前去勤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因战乱连年辗转,奔走于穷乡僻壤,漂泊于岭海江湖,最终落脚在贺州。

B. 听闻席、陈二人将至,诗人不顾自己“衰颓”境况,早早前去迎候友人到来。

C. 贺州城外千山蒙瘴,城内万瓦卧霜,一派残破颓败景象,诗人不免心生感慨。

D. 诗人骑马过浮桥,到江边远眺,由此可推测友人是从水路经贺州前去勤王的。

16.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C    16. ①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凄苦之情;②挚友见用、家国有望的喜悦之情;③早见诸公、一诉衷肠的期盼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一派残破颓败景象,诗人不免心生感慨”错误,诗人想早点见到友人,因此早早前去江边等待,颈联描写诗人早晨所见之景,并非“一派残破颓败景象”。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首联“五年避地走穷荒,岭海江湖半是乡”写诗人在贺州躲避战乱,长达五年之久,此地已经成为自己的半个家乡,表达躲避战乱、漂泊异乡的凄苦之情。

诗歌颔联“欢喜闲君俱趣召,衰颓如我合深藏”写诗人听闻老友被朝廷征召,将要来到贺州勤王,内心异常欢喜,不顾自己“衰颓”境况,早早前去迎候友人到来。表达了诗人因挚友见用、家国有望的喜悦之情。

诗歌后两联“晓寒已静千山瘴,宿雾先吞万瓦霜。日日江头望行李,几回驱马度浮梁”写诗人几乎日日早早来到江边,好几次不由骑马度过小桥,表达了诗人早见诸公、一诉衷肠的期盼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5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老子>四章》中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一原因可能是“怨生”,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

(4)贾谊在《过秦论》中“______,______”这两句,形象地陈述了秦始皇登上皇位、用严酷刑罚役使天下百姓的情形。

(5)高适在《燕歌行》中“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对比描写了兵士奋力迎敌、伤亡过半,而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的不公平场面。

(6)《锦瑟》中“______”这句诗,借庄子的典故抒发理想美好,虽追求失败让人悲伤,但对理想的追求不会改变。

(7)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通感表现箜篌音质的清脆而和缓、惨淡而清丽。

(8)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先引用檀道济典故,表示自己有军事才华,但现实却是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壮志难酬。

【答案】    ①.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②.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 合抱之木    ④. 生于毫末    ⑤. 信而见疑    ⑥. 忠而被谤    ⑦. 履至尊而制六合    ⑧.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⑨. 战士军前半死生    ⑩. 美人帐下犹歌舞    ⑪. 庄生晓梦迷蝴蝶    ⑫.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⑬. 芙蓉泣露香兰笑    ⑭.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⑮. 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庶、壹、末、谤、履、鞭笞、帐、芙蓉、衰鬓、斑。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完成下列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16分)

18. 下列对划线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湎,无节制     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谦让

B.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私下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嫉妒

C. 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自分已死久矣  分:分明

D.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判处     不爱珍器重宝  爱:喜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让:责备。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C.分:料想,料定。句意: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

D.爱:吝惜。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

故选B。

19. 下列对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蒙故业  蒙:继承    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B.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C.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隳名城  隳:毁坏

D.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污染    凯旋而纳之  纳:收进,收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抗:匹敌、相当。句意:不能跟九国的军队相抗衡。

故选C。

20. 下列加横线词和例句中加横线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

A. 明道德之广崇 B. 王必欲降武 C. 单于壮其节 D. 仓皇东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例句:“斗”,使动用法,使……争斗。句意: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A.“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句意: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B.“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C.“壮”,意动用法,认为……很壮烈。句意:单于钦佩他的气节。

D.“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他仓皇向东出逃。

故选B。

21.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蝉蜕于浊秽  ②舆归营  ③尊贤而重士  ④诚甘乐之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

⑥天下云集响应  ⑦函梁君臣之首  ⑧忧劳可以兴国  ⑨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A. ①⑧/②⑦/③③/④/⑤⑨ B. ①⑨/②③/④⑤/⑥⑦/⑧

C. ①⑥/②⑦/③⑨/④/⑤⑧ D. ①⑨/②③/④⑤/⑥/⑦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句意: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

②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句意:用车载送回到营地。

③形容词作名词,贤士。句意: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

④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确实会对此感到快乐。

⑤使动,使……退却。句意:使北方匈奴退却七百余里。

⑥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句意: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

⑦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

⑧使动,使……兴盛。句意: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⑨形容词作名词,忠臣。句意: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

①⑥名词作状语,②⑦名词作动词,③⑨形容词作名词,④意动用法,⑤⑧使动。

故选C。

2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 明年,陵降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诡辩:古义,欺诈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句意: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

B.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句意:到了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

C. 从事:古义,指下属官吏;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去。句意: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祀到宗庙礼祭。

D. 相知,古今义相同,相熟识,有交情。句意: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情。

故选D。

23. 从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子类型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天下笑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娴于辞令  ④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⑤是以见放  ⑥仁义不施  ⑦为降虏于蛮夷  ⑧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⑨举贤以自佐

A. ①⑤/②④⑦/③⑧/⑥⑨ B. ①③⑤/②⑥/④⑦/⑧⑨

C. ①⑤/②④/③⑦⑧/⑥⑨ D. ①③⑤/②⑧⑨/④⑦/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被动句,“为”表示被动。句意:被天下人耻笑。

②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句意: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

③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辞令娴。句意: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④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匈奴使者。句意: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⑤被动句,“见”表示被动。句意:所以被放逐。

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施仁义。句意:不推行仁义。  

⑦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蛮夷为降虏。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⑧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  

⑨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举贤以佐自。句意: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

①⑤为被动句,②④为定语后置句,③⑦⑧状语后置句,⑥⑨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C。

24. 下列文学常识,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认为人生应该安时处顺,清静无为。墨子主张“兼爱”,主张爱无差别、无等级,还主张天下大同,不分彼此,不分厚薄亲疏。

B.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一般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也作“连横”。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错。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故选B。

25.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揭示了屈原个人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屈原列传》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

B. 《苏武传》中的“李陵劝降”,与“卫律劝降”风格截然不同,这与作者对此二人的态度和评价不同相关。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

C. 贾谊的《过秦论》,以赋体写史论,多用夸张、对比、通篇一气贯注。以对比引发质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

D.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写这篇文章是要为北宋王朝的统治提供借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行文多用贬抑之语;而对卫律,相对委婉柔和”错,说反了,应该是“对李陵,作者借苏武的言辞,相对委婉柔和;而对卫律,行文多用贬抑之语”。

故选B。

四、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两年多,世界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原因之一,是新冠病毒太过狡猾。作为一种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毒,它具有高致病性,高隐蔽性,较低致死率。很多人因此或感染则不觉,或染病而不怕,甚至抗拒防疫措施,置年老体弱者于危险境地,使社会生产、人民生活陷入困境。相比之下,中国的疫情防控可圈可点。一位院士说:“在抗击疫情中,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你现在化名“李华夏”,身份自定,请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中,选择其中一人,在今天给他写一封信,说说他的哪些思想主张,已经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抗击新冠疫情,造福人类。

要求:注意书信格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写作成文,字数800以上。

【答案】例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尊敬的孔圣人:

您好!您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经历了严酷的考验,草木皆凋,松柏长青,漉尽黄沙,始见真金。您用这朴实而又充满睿智的话语,将顽强坚韧的品质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源远流长。在这场新冠疫情的浩劫中,这种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在寒冬中又一次大放异彩,令世人瞩目。

当隔离封控实施时,武汉首先按下暂停键,紧接着几乎全民静默,从喧嚣到安静,从忙碌到闲适,从早出晚归到日日居家,从高朋满座到暂不往来,生活的节奏陡然被逆转。令世界惊叹的是,坚韧勇敢的中国人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早已百炼成钢,处变不惊。没有惊慌失措,没有丧失理智,没有各自为阵,没有互相掣肘,而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居家隔离,自觉静默,坚韧不拔,以沉稳镇定的姿态走过了长达三年的“严冬”,炼出了松柏之身,四季常青,生意盎然。

当危险猝不及防时,同样是血肉之躯,却战胜本能的趋利避害,将生死置之度外,迎难而上,逆激流而来,三年来不懈不怠,一群大白坚守在生死线上,为我们筑起一道钢铁长城。他们是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他们是身患渐冻症的院长张定宇,他们是为减少病毒污染把自己剃成光头的90后女孩……他们或虽近耄耋之年却老骥伏枥,或虽身患绝症却为病人燃起希望,或虽乳臭未干却不输前辈,在亘古罕见的大疫面前,这一群可敬的人意志顽强,恪尽职守,与病毒斗争,与死神角力,经受了严酷的考验,活出了松柏之姿,风雪不凋,苍劲有力。

当灾难突如其来时,形势骤然异常严峻,世界并无先例可循,中国又属首当其冲,其中艰难可想而知。但是多灾多难的祖国,从落后挨打,到百废待兴,到自力更生,再到迅速崛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寒冬的磨砺,早已是钢筋铁骨,今非昔比。病毒袭来,伟大的祖国立即作出反应,高屋建瓴,统筹规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迅速稳住了局面。接着筹建方舱,救死扶伤;研制疫苗,全民防疫;有序复工,保障物资;线上教学,停课不停学;逐渐解封,平稳过渡;动态清零,阻止蔓延;分享经验,美美与共;关注民生,发展经济;上天揽月,下洋捉鳖……正所谓多难兴邦,祖国母亲历经磨难,愈挫愈勇,如一棵耸入云霄的松柏,枝繁叶茂,苍翠遒劲。

夫子,您将坚韧顽强融入民族血液,流淌在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民族的血管里,几千年来仍然发烫。有人说21世纪是孔子的世纪,但我想说,更是中国的世纪,因为无论如何“岁寒”,世界皆知中国“松柏”之后凋也。您用睿智的大脑,浅显的语言,塑造了民族的一类品格,引领着后裔的一种精神,感恩,感谢!

笔行此处,我已是心潮澎湃,作为青年学生,目睹了这种精神在抗疫中的光彩,感受了这种精神在抗疫中的力量,我会秉持这种精神,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成长为一株不惧严寒的松柏。

此致

敬礼!

李华夏

2023年2月1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六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指出,世界疫情防控形势不乐观。第二三句指出原因之一是病毒太狡猾,并分析了新冠病毒的特点。第四句话分析了很多人因为病毒狡猾抗拒防疫,让他人陷入危险,社会陷入困境。第五句话指出中国防疫可圈可点。第6句话引用一位院士的话,指出抗疫中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重大作用。

可见,话题情境的关键词是:疫情、防控。任务要求:①角色任务–你自己②文体任务–书信③内容任务–在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中,选择其中一人,说说他的什么思想主张,帮助了我们抗击疫情。题目给了考生非常宽泛的思维空间,几位古圣先哲的思想主张中,只要是可以或已经帮助我们抗疫的,均符合题意。许多人对抗疫不以为意掉以轻心,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和困扰,但中国抗疫却可圈可点,究其原因,是已经深入人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从抗疫精神的角度来说,从个人到国家,坚韧顽强,勇担责任,体现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品质。从抗疫的思想内核来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救死扶伤,众志成城,分享抗疫经验,互助抗疫物资,体现的是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从抗疫的方法来说,在刚出现几例感染时,进行全员核酸筛查,将病毒蔓延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这正符合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干未乱”的思想。从抗疫的得失来说,看淡荣辱,正视非议和不解,这符合庄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思想。当然,几位古圣先哲的思想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在抗疫工作中都有迹可循,考生言之成理即可。

文体是书信。考生首先要确定“李华夏”(自己)的身份,可以是青年学生、医护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然后选择一位古圣先哲,围绕他的一种思想,运用层进式结构,谈这种思想在抗疫中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影响。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在抗疫工作中这种思想可以如何帮助我们。同时考生要注意书信格式:标题、称呼语、问候语、正文、落款。

立意:

1.越是困难时节,更能显出逆行英雄的责任和担当。(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全民抗新冠,众志成城。(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抗疫当下,积极而动,要淡看荣誉得失,更要正视非议和不解。(庄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新冠病毒狡诈而顽强,在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我们万不可掉以轻心,自我夸耀。

4.而应该保持冷静谨慎。(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66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