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开学初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古人类学家推断,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同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 铁型牛耕的广泛应用
C. 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 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农耕社会,使人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推动了人口的增加,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排除B项;材料与人类掌握某些动物生长规律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水利工程大量修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 有学者指出,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养活更多的人口,其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牲畜,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出现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该学者认为
A. 美洲与欧洲具有相互依赖性 B. 新航路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C. 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 D. 美洲在新航路中的受益更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观点可知,学者认为美洲的作物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发,而欧洲的牲畜传入美洲,促进了美洲的开发,这说明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互补性而非依赖性,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D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3. 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
A. 人类抗饥荒能力提高 B. 采集渔猎时代的生活
C. 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 D. 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抗饥荒能力低下,排除A项;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只能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食物u,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4.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地窖着酒,令酒土气,唯连檐草屋中居之为佳。”当时,地窖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 防潮、防火 B. 防鼠、防盗 C. 储存、保鲜 D. 保鲜、促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地窖着酒,令酒土气,唯连檐草屋中居之为佳。”可得出其意思是用地窖存酒,酒会沾上泥土气,只有存在茅屋中的酒味道才最好,反映出当时的作用是储存、保鲜,只是效果不太好,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防火、防盗和促销,排除ABD项。故选C项。
5. 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请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1864 年 |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腐败由微生物引起,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了罐头生产工艺。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 |
1918 年 | 美国卡尔维特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家用自动电冰箱,人们保鲜食物更加轻松便利 |
1958 年 | 安藤百福结合传统面条和拉面,经过脱水处理,发明了方便面。其后,又逐步推出调料单独包装的方便面,还发明了杯装方便面 |
A. 食品技术创新便利了人类生活 B. 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C. 科技进步推动了食品种类创新 D. 工业革命推动了食物结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罐头生产工艺传至世界各地”“美国卡尔维特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家用自动电冰箱,人们保鲜食物更加轻松便利”等信息可得出材料强调是食物的保鲜与储藏,随着技术的进步,食物的储藏变得更方便,更有效,这便利了人们的生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西餐饮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食物的储藏,而不是各类创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食物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CCC(ADM、邦吉、嘉吉三大粮商)从农场经营者手中直接购买粮食进行储备。从1980年开始,美国开始对农业的给予巨额补贴。美国坚定补贴农业的原因是
A. 提高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 B. 打击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
C. 调节市场共给稳定价格 D. 粮食问题关乎国家安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每个国家都是需要有粮食储备的,以便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所以粮食问题是关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D项正确;A、B、C三个选项是美国补贴农业的原因之一,但不全面,排除。故选D项。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 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 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 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以及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农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规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食品供应,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 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铁鑺,经化验,该铁锥含有十分良好的球状石墨,与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A级石墨相当。这反映出西汉冶铁术
A. 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得到政府关注和重视
C. 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D. 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显示,西汉时期的铁鑺中含有的球状石墨已和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A级石墨相当,这说明西汉冶铁术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推知西汉冶铁术是否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西汉政府对冶铁术的关注和重视,排除B项;冶铁术服务于农业生产,但不能表明其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
9. 元初王桢《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 )
A. 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 B. 南北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差异
C. 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 D. 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初王桢《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在宋代均已有之,不但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并且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A项正确;南宋时,中国经济中心完成了南移,南方农业生产超过了北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具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是否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 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 文人精通纺织业技术
C. 纺织业的生产效率高 D. 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等信息可知,“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能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A项正确;题干核心词是“这些成语的由来”不是“文人”,况且,文人也不一定就精通纺织技术,排除B项;题干材料意在强调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排除C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仅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手工业的属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张之洞提出了“先发制人”的战略。他建议“急宜筹护华商、华工之法,以抵倭人”。该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光绪帝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这一战略的实施
A. 摆脱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控制 B. 鼓舞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信心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 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发布谕令,着地方官员在开埠的苏州等地,‘筹议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鼓舞了民间设厂的信心,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2. “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劳役天数还要增加……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担当着无尽的额外劳役,诸如修筑城堡、寺院、桥梁道路,或为领主维修仓库、筑房、运输粮食等。”材料描述的是( )
A. 农业家庭式劳作 B. 农业庄园式劳作
C.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 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存在庄园式劳作,大量农奴或农民在庄园服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家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马克思说:“在工场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
A. 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B.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C. 旨在节约工人的劳动时间 D. 缓和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马克思看来,在工厂制度下,工人是围绕着劳动资料进行劳动的,这表明在工业革命中工厂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形式,A项正确;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用机器制造机器,排除B项;工厂使用机器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排除C项;工厂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这激化了劳资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4.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用了AI自动跟拍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 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 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
C. 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 D. 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使奥运会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图为两个不同时期考古发掘的钱币。可以用于佐证( )
A. 亚欧国家间商业贸易发展 B. 中国金属奇缺冶炼水平低
C. 世界货币混乱局面的终结 D. 世界各地已普遍使用金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印度地区的贵霜帝国的钱币上有希腊文字,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往来;中国有出土拜占庭的货币,说明二者也有贸易往来,因此反映出亚欧之间有商业贸易往来,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欧的交往,并不能体现冶炼水平高低,也不能说明混乱,排除BC项;材料只涉及到几个地区,并不能表明普遍,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檐子(轿子),只无脊上铜凤花朵,左右两军,自有假赁所在。以至从人衫帽衣服从物俱可赁,不须借徣(同‘措’)。”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A. 东京奢侈攀比之风盛行 B.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C.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D. 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生活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有假赁所在。以至从人衫帽衣服从物俱可赁,不须借徣(同‘措’)”可知,宋朝时期操办婚嫁事务时需要的衣帽、物具等都可以租赁,这体现了宋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现象,与攀比风气无关,排除A项;宋朝以前坊市制度严格推行,即商品交换地区与居住区不能混杂,宋朝时期坊市制度被打破,但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我国重农抑商政策没有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7. 1580年,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威尼斯银行。当时,由于每个国家的货币不一样,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没法使用本国现金,而威尼斯银行解决了这一问题。可见,当时威尼斯银行( )
A. 维护了国际金融秩序 B. 垄断了国际金融贸易
C. 提供货币兑换的业务 D. 具有完善的信贷服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每个国家的货币不一样,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没法使用本国现金,而威尼斯银行解决了这一问题”可知,货币兑换是指为个人客户提供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其他货币的服务,这为到达外国的个人使用本国货币提供了方便,材料所述内容威尼斯银行为外国人提供了提供货币兑换的业务,为其使用本国货币提供了方便,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威尼斯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货币兑换业务的史实,不代表威尼斯银行维护了国际金融秩序,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威尼斯银行为外国人提供的货币服务方面的变化,没有垄断国际金融贸易,排除B项;信贷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通常包括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 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引起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 全球商品贸易网的逐步形成 B. 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C. 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 D. 茶叶受到了英国民众的普遍接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英国的茶叶供给量大增,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说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A项正确;工业革命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这一时期世界贸易中心仍然在地中海沿岸,茶叶贸易中心已转移到英国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茶叶受到了英国民众的普遍接纳,排除D项。故选A项。
19. 20世纪50年代初,以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1973年底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长达20年, 西方国家称这一时期为“黄金年代”。“黄金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重要推力是( )
A.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居领导地位 B. 奉行国家全面干预的经济政策
C. 各国垄断组织争夺海外市场 D.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推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ACD项并不是战后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 关贸总协定自成立以来,进行过八大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世界关税税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1948年的36%降到90年代中期的3.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期降至12.7%,这一状况( )
A. 确保了发展中国家主导全球化 B. 成功避免成员国之间贸易纠纷
C. 说明各国间贸易壁垒已被清除 D. 为实现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税总协定签订后,通过多边贸易谈判,促进世界关税税率的下降,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D项正确;目前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排除A项;关税总协定有助于减少而不能完全避免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纠纷,排除B项;关税总协定有助于削减关税壁垒,但尚未完全清除贸易壁垒,排除C项。故选D项。
21. 长期致力中美经贸研究的全球化智库(CG)于2021年1月20日发布《拜登时代的中国与美国:趋势与应对》报告,宣称:拜登时代美国对华政将趋于理性,中美贸易谈判有望重启。中美重启贸易谈判
A. 旨在维护世贸组织的原则与权威
B. 推动了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C. 应尊重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原则
D. 有利于推进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拜登时代美国对华政将趋于理性,中美贸易谈判有望重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美重启贸易谈判最理想的结果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达成互利双赢的“伟大协议”,即应尊重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原则,C项正确;材料与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威与原则无关,排除A项;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2. 宋朝集镇普遍发展。据学者统计,两宋时期见于史载集镇多达3 600个以上,其中一部分集镇,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宋朝集镇也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这反映了宋朝集镇( )
A. 政治、军事功能为主 B. 经济功能增强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保护了民间财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经济水平,都超过了一般州县”“不用配备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系统”说明宋代集镇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项,排除A;CD项集镇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23. 下表为英国近代人口结构变化简表(局部)。
年代 | 1700年 | 1801年 | 1851年 |
总人口(万人) | 506 | 866 | 2088 |
城市人口(万人) | 85 | 238 | 1119 |
城市率 | 16.8% | 27.5% | 53.6% |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 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B. 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C. 海外殖民活动的扩展 D. 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和时间,可知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进而推动城市化,B项正确;城市人口的增加与民主政治和海外殖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未能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
24. 经过从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电报、电话,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 西方引领与政府主导相结合 B. 以民族经济发展为主导动力
C. 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 D. 大中城市的建设居于优先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和“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主导和受西方影响相结合,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洋务运动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设都是政府主导建设,并非民族经济的发展为动力,排除B项;题干中以铁路和电信实业举例,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并非主要特点,排除C项;题干中,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指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化,并非体现基础设施建筑主要在大中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25. 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端,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 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 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 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 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隋代疏通大运河后,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代“地大人众,政繁务殷”,细、棉布、纸张等特产被列为唐代贡品,表明隋唐时期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D项正确;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未完成,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大运河等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6. 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的公共马车;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地铁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这说明当时的英美
A. 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C. 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 D. 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铁路交通的创新和发展都出现在城市中,说明城市生活促进了铁路交通创新,故C项符合题意;新型交通方式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排除B项;“得到基本解决”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
27. 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
A. 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 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 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 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以来,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交通,不是城市治理能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8.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医术重视“仁”的道德标准,结合所学,“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可见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项正确;中国古代医术重视“仁”,是强调医学家的仁心和医德,并非强调教化病人的心理,排除A项;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德观念,但并非古代中国医术的理论基础,排除C项;强调“仁”体现了儒家道德的积极影响,“受到约束”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
29. 1910-1911年,黑龙江省爆发严重鼠疫,北洋医学堂中国人伍连德负责查疫,并取得成效。对此,《大公报》进行了报道。报道讽刺了中医治疗的积极性,设置了大量篇幅普及卫生知识,宣扬了先进医疗经验并提倡向西方学习。系列报道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接受,这反映出当时
A. 西方先进理念凭借其实效性地位得到提高
B. 清末新政使清政府舆论宣传理念得到革新
C. 西医理论通过新文化运动得到社会广泛接受
D. 报纸宣传已经成为推进文明进步的主要工具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报道讽刺了中医治疗的积极性,设置了大量篇幅普及卫生知识,宣扬了先进医疗经验并提倡向西方学习。系列报道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接受”可知,西方先进的医学理念在应对东北鼠疫的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以其扎实有效的措施赢得民众认可,地位得以提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舆论宣传理念,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1915年才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报纸宣传在推进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30. 《中国卫生政策》(1992年第3卷第1期)的一份权威报告称:1980年,按卫生总费用来算,全国人均费用13.4元,1989年上升为51. 2元;在整个医疗费用中,群众自费增长幅度较大;自费项目由1980年占医疗费用21. 2%上升为34. 1%,城市自费人均21元,农村人均15 元。该报告( )
A. 有利于城乡医保统筹 B.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C. 肯定农村改革的成果 D. 为深化医疗制度改革提供依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数据反映出当时民众的医疗费用在提高,且自费的占比也较高,说明我国医疗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为深化医疗制度改革提供依据,D项正确;材料与城乡医保统筹无关,排除A项;该报告并不能缩小差距,排除B项;材料强调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 士的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
——摘编自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 8. 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 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
——摘编自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
材料三 连续两年多的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内各个年龄段的消费人群对于线上购物已经有了更强的依赖性,线上购物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天猫、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在双十一也推出了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在今年的双十一中,优惠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吸引力,但是却不如之前那样一鸣惊人了。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的居民净存款相较去年同期多了 7.66万亿元,平均下来,每个人多了足足5000多元净存款。那为什么大家不愿意花钱了?其实还是缺乏信心所致。股市、楼市等异常低迷,老百姓不敢轻易投资。疫情反复,大家也无法出门消费。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存钱自然成了最佳选择。
——摘编自《腾讯新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2)后果: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3)认识:鼓励适当消费,可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消费应在合理的需求之内,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联系,要理性消费,国家应该加强消费引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金融秩序,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得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根据“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得出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根据“而且可以买一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得出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小问2详解】
后果:根据“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得出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根据“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 8. 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 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可得出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结合所学可得出带来制造业的繁荣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小问3详解】
认识:根据“连续两年多的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内各个年龄段的消费人群对于线上购物已经有了更强的依赖性,线上购物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可得出鼓励适当消费,可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根据“其实还是缺乏信心所致。股市、楼市等异常低迷,老百姓不敢轻易投资。”可得出消费应在合理的需求之内,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联系,要理性消费;根据所学可得出国家应该加强消费引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金融秩序,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是建立城市和市镇的伟大时期。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农村人口在1911年多于1841年,但是它们在农村家庭人口成倍增加的年代确实也接受了乡村外流人口,此种移民似乎在19世纪40年代达到高峰。1851 年后情况发生变化。煤田周围居住稠密人口,煤矿人口是整个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新矿工原是移入的乡村劳动者;但是煤矿人口的增加也有本身自然增殖的因素,煤矿人口的自然增殖速度在许多年份中比任何部门都高。到19世纪中期,乡村和城镇的人口大约各占一半,以后天平倾向一边,到1871年城市人口已占有大得多的比重。在随后40年中,农村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生活中退居次要地位。
——摘编自[ 英]W. H. B.考特著《简明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在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正是这种进步和成就,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协调与平衡。“已近两个世纪的现代文明在人们合作能力上没有扩大和发展,而在发展物质的科学的神圣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一位澳大利亚人说道:“科学的发展能够使我们认识一切,唯一的例外是,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
——摘编自[美]乔治.埃尔顿.梅奥著《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英国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城市化的影响,并给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合理性建议。
【答案】(1)因素: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生产进步;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经济发展;交通工具的革新。(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推动英国经济发展;使英国的人口构成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素质要求发生变化;社会管理发生了变化;导致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建议: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化不能自由放任,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法治、配套设施要紧跟城市化;注重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以后”可分析出工业革命的开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农业生产进步;根据材料“城市人口已占有大得多的比重”可分析出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城市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交通工具的革新。
【小问2详解】
影响:结合工业革命发展可分析出推动英国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是它们在农村家庭人口成倍增加的年代确实也接受了乡村外流人口,此种移民似乎在19世纪40年代达到高峰”可分析出使英国的人口构成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素质要求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可分析出社会管理发生了变化;根据材料“人类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谐地共处”可分析出导致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建议:根据材料“城市人口已占有大得多的比重。在随后40年中,农村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生活中退居次要地位”可分析出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根据材料“做了许多事情损害着团体协作和处理人事能力的提高”可分析出城市化不能自由放任,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根据材料“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协调与平衡”可分析出法治、配套设施要紧跟城市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注重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 交通工具 | 事件 |
1519~1522年 | 马车、帆船 | 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
1872年 | 热气球、汽车、火车 | 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创作了《环游地球80天》 |
21世纪 | 高铁、喷气式飞机、磁悬浮列车 | 地球一周的长度是40075.7千米;民航客机速度在800~1050千米/小时之间,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50小时 |
提取材料信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为主题,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
说明:16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用了3年的时间。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先进交通工具创作小说,主人公在80天完成了环球旅行。21世纪,高速公路、高铁、喷气式飞机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民航客机绕地球一周大约只要50个小时。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成了“地球村”。
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
示例二:
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说明:(略)
示例三:
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的时间。
说明:(略)
(“示例”仅供参考,提炼其他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合理说明,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要求,以“交通工具的革新”为主题,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根据材料中的“交通工具”“事件”等信息,可提炼观点:交通工具的革新进步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16——21世纪交通工具的革新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可知16世纪初,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帆船,以畜力、风力或人力等作为动力,速度较慢。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用了3年的时间。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领域的变革,19世纪初期蒸汽轮船和火车相继发明,蒸汽机逐渐成为驱动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缩短了世界各地沟通联系的时间。19世纪中后期,凡尔纳根据当时可以利用的先进交通工具创作小说,主人公在80天完成了环球旅行。21世纪,高速公路、高铁、喷气式飞机等技术的发展,把陆海空交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幅度缩短了通行的时间。民航客机绕地球一周大约只要50个小时。各种交通工具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成了“地球村”。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和物资的交流,世界逐渐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也可以“交通工具的革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的时间”为论题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