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1.惟殷先人,有册有典。2021年2月,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作为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今天,国人读典的主要价值在于( )
①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②激发文化共鸣,将中华民族厚重的精神智慧内化于心
③跨越历史时空,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内涵
④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虎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融合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古典艺术不再是史册和壁画里静止的记忆,也不是流行文化的“背景色”,而是舞台上独当一面的大主角。《只此青绿》成功出圈的密码是( )
①唤醒文化基因,彰显深厚底蕴
②引领发展方向,激活文化潜力
③立足传统文化,展示独特价值
④科技融合艺术,创新表达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经 2022年除夕夜亮相,就凭借着清雅绝尘的中国传统美学,“燃”动了每一位观众的文化基因。此外,该剧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这启示我们( )
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重视文化传播
②与时代接轨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③遵循艺术创新理念赋予文化新的内涵
④注重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促成中西合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的数量居世界第一。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 )
①以发展为主保护为辅,批判传承
②坚持守正创新,用“活”非遗
③加大保护力度,推进合理利用
④立足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时代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图是两张相隔百余年的照片。一张是现在,一位小患者治愈出院,向护士鞠躬致敬,医者顺势回礼。一张是上世纪初,一位小患者向医生鞠躬致谢,医者顺势回礼。相似的是动作,不变的是传承。从跨越时空的两张照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民族的基因并植根于我们内心
②中华礼仪文明深远持久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领域起主导作用
④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某省积极推动“非遗+文创”融合发展模式,在文化和旅游的产业空间中引入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体验坊等,发展成果显著。这启示推动非遗传承要( )
①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融合
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
③创新文化载体,实现创造性转化
④融通不同资源,涵养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不断刷新浩瀚太空里的“中国高度”,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
①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②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③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
④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典籍里的中国》作为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点文化类创新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从中甄选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今天,国人读典的主要价值在于( )
①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②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③激发文化共鸣,将中华民族厚重的精神智慧内化于心
④跨越历史时空,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潮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卡通人物和粽子,两个乍看上去并无联系的事物却结合在了一起。迪士尼的卡通人物出现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五芳斋粽子上,这是国际经典与中国传统的融合。这启示我们进行创新需要(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个创新根基
②站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交汇点上
③充分吸收 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0.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脱贫攻坚精神( )
①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向前的源泉和动力
②源于历史,植根时代,立足于实践
③彰显时代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奏响了主旋律,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针对乘坐地铁不先下后上,车厢内看电视剧、玩游戏不戴耳机开公放,大声讲电话、聊天等不文明现象,交通运输部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为乘客行为立起刚性规矩,以制度划定文明底线。用好制度管出好习惯,是涵养“车厢里的文明”的必然之举。“以制度划定文明底线”体现了( )
A.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B.优秀文化对政治有促进作用
C.以制度文明引领良好的文明风尚 D.“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12.2022年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意念的流动、人物的虚实交错重现了清雅绝尘的中国传统美学,“燃”动了每一位观众的文化基因,备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由此可见,该舞剧( )
①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价值观
②推出了融汇多种区域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③坚持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
④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三国志•夏侯玄传》中提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意思是说,佳肴美馔,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食材的味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强调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说明( )
①和羹之美需要各种食材充分融合,文明因交融而丰富
②合异制约了各种食材的味道,文明应以共存超越文化优越
③和羹以各种食材的差异为前提,文明有因差异而多彩
④各种食材的个性寓于和羹的共性之中,文明应以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全球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 )
①每个国家和民族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中
②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③“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科学技术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有种浪漫,叫中国航空航天,我们的探月工程叫做“嫦娥”,月球车叫做“玉兔”,载人航天空间站叫作“天宫”,火星探测器叫作“天问”,这些与古老神话结合在一起的航天名字充满了中式浪漫,又巧妙地契合了航天器的功能。“中式浪漫”的航天器命名( )
①体现了传统文化对航天技术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②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
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坚定文化自信
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2年1月-2022年8月由教育部关工委主办,央视网承办的“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主题教育读书活动成果展现场视频正式上线。该活动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优势,助力中小学校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培育时代新人。开展该活动有利于( )
①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以传统思想道德促进个人成长
②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③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力行
④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艺术形式讲述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该剧创作团队在文博、舞蹈、音乐、文学和非遗传承等研究成果中探寻和提炼符合当代视角的审美精髓,赋予传统文化意象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赏画”体验。该剧的成功在于( )
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
②弘扬创新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作用
③根据时代需要,重新解读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④立足中华传统美学,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习近平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平等对待不同民族文化
②要加强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缩小不同民族文化差异
③要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④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大秦赋》还原了先秦时代的独特文化氛围,让观众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观览到战国时期的格局和气象。此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等,也均以个性化的视角形象表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这些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 )
①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②涵养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发挥文化推动政治制度发展的作用
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2年2月3日,文艺工作者易烊千玺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唱出新时代新风范》,他希望自己可以创作出更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音乐作品。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寄语”遥相呼应。在大会讲话中,习近平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5点希望。一是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二是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四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五是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文艺工作者应如何书写民族复兴新诗篇。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992年我国决策实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航天发展道路。30年来,中国航天人不懈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从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到实现我国太空出舱、交会对接、在轨补加等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我国空间站建造实施。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本次任务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记录;进行了两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空间物资补给、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完成了两次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刷新浩瀚太空里的“中国高度”,培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突破”的载人航天精神,使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目,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载人航天是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A
6.D
7.C
8.C
9.C
10.C
11.C
12.B
13.A
14.C
15.D
16.C
17.A
18.B
19.A
20.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德艺双馨,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
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开拓文艺新境界。
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
④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
21.①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航天成就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创造活力,提升创新能力。
②航天人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③国际航天合作为全球提供服务,作出贡献,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