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白莽、柔石等人的性格特征,把握其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以白莽为代表的青年烈士的哀悼之情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学习提示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前者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后者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许广平《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学习时,要注意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梳理本文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文中很多语句值得反复品味,比如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又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这些都是理解本文思想与情感的切入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字也非常精辟、感人,阅读时要注意感受其表达效果。“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感情深挚沉痛,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不妨反复诵读,深入体会。

两篇文章有许多可以比较之处:比如二者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又如二者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后者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这些都值得深入探究。

一、导入新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为了忘却的记念》。

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三、背景介绍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而此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1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1933年2月7至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四、知识支架

柔石、方孝孺与台州式硬气

“台州式硬气”是人们对台州人秉性与气质的一种概括性评价。其代表人物,古代是方孝孺,现代为柔石。方孝孺和柔石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他们的人生目标也截然不同,但是人格品性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谓光照后先。他们或冒死极谏,或不阿权贵,或以身殉道,为志士,为仁人,各自以其神圣的德行与特有的品性,描绘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时段。

中国左联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1936年春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自动解散。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但实际在背后掌权的是两度留苏、曾任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

左联在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压迫下顽强战斗了6个年头,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

五、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叙写了白莽、柔石等人的往事。鲁迅不是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来写的,而是把这个事件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去评述。在鲁迅的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有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在这条历史长河里,流淌着被压迫者的鲜血。一部旧中国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方孝孺被诛十族;嵇康、吕安被杀;向子期连多说几句话的自由都没有;奴隶们幻想脱离苦海,唯一的好方法只有“坐化”;最近的三十年来,许多青年的血,更是层层淤积。鲁迅看透了压迫者,他们就是吃人的猛虎。在这幅社会画卷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乡绅横行乡间,气焰盛极,殖民者跋扈租界,中外杀人者相互勾结,人心险恶,骗人、卖友、吮血,什么鬼蜮伎俩都有。当然,鲁迅这回悲愤至极,“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然而要奋然前行,就必须摆脱悲哀,鲁迅将自己的“记念”称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为了更好地记念,鲁迅号召人们持久地斗争下去,争取光明,正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

全文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以十分沉痛的语句表明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接着便按时间线索展开记叙,回忆烈士们遇害的时间和当时无法公开发表纪念文章的情况,并着重写白莽的三次会见,记叙了与白莽交往的情况和他们之间的友谊。

第二部分——集中写柔石,用一个“硬气”、一个“迂”

字,显示柔石耿直忠诚的性格。这部分最后,又以柔石带出冯铿,略写对冯铿的印象。

第三部分–简述白莽和柔石是“左联”成员,表明了作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谈到白莽、柔石被捕,过渡到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叙述柔石等被捕后的情况,是全文重点。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柔石等革命者被捕的经过,狱中的情况和最后的牺牲;一条是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揭露了反动派的残酷卑鄙,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极端愤慨和对烈士的沉痛哀悼。

第五部分-—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与开头呼应,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了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六、文本探究

1.标题上“忘却”二字,有什么特定含义?将“忘却”与“记念”联接起来,似相矛盾,包含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提示:“忘却”与“记念”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寄托着深刻的含义。所谓“忘却”实际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生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为了忘却”实际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题目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2.文中运用了哪三个典故?用意如何?

参考提示:第一个典故是柔石的明代同乡方孝孺拒为朱棣起草诏书,被灭十族。方孝孺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鲁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方面的深刻用意,就是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

第二个典故是《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显然,这个典故也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去捉拿与岳飞有关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鲁迅,只因为一个“明明白白”的印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持实力,继续战斗。

第三个典故是向子期写《思旧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向子期作《思旧赋》来纪念他们。文章通过悼念亡友,含蓄隐晦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反映了对政治现实深为不满的情绪。鲁迅运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是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

“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3·本文是一篇写人的纪念性文章,文中涉及五人,又多是一些片断的回忆,但读起来却感人至深,这除了结构上的缜密严谨之外,在写法上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提示:本文以记事为主,记事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五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并从中汲取教益,认清反动派的本质,因此,时时穿插着议论。同时,由于在记事和议论中,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从总体上看,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如第一部分着重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但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而这议论又是在叙述了文集的由来,委婉地表达了这两本书的非同寻常之后进行的,就更加自然贴切。

第二部分集中写柔石,同样是夹叙夹议的。如这一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表明了柔石是作者在当时上海那样复杂的环境里的“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仅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字,揭示出柔石的耿直忠诚的性格。并用“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样一句简短的议论,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这些议论也都是在对柔石的一些具体行动的记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第四部分中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更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政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鲁迅对烈士们由被捕到遇害的情况的了解并不多,确凿的,只有狱中传出的两封信(一封还没有抄下)和有关他们遇害的“一个可靠的消息”。但这一段读起来却十分生动感人,这与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大有关系。在这一段中,作者在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文章第五部分,作者用强烈的抒情语句,同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进一步表达了对烈士们被杀害的悲愤感情。

4、第16段中作者连用三个“疑心”,分别指的是什么?

第一个“疑心”是指作者对冯铿的印象;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偷懒”来反衬柔石的“斩钉截铁”,突出了柔石不畏艰难的精神。

5、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自成一段,其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该句的深层次含意。

作用:感叹号表明了作者此时正在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却忽然得知他们已被杀害的震惊;而省略号表明了作者更加复杂的感受,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和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伤,因感情过于强烈而无法诉诸言语。深层次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等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

6、本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五烈士的深情的悼念、热烈的颂扬;对国民党凶残卑鄙的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恨;对革命同志的真切激励和对革命未来的乐观。

如文章的首尾,“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如第四部分中“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等。

7·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8.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孝孺的用意。

参考答案: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9.文中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课文中多个地方有所表述,试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

参考答案:首联“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中,“挚妇将雏”指文中“这一夜,我烧掉了朋友们的旧信札,就和女人抱着孩子走在一家客栈里”。写“我”保持实力的“逃走”。

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中,“慈母泪”指文中“不几天,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写母子情深。

颈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中,“朋辈成新鬼”指文中“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写烈士遭难。

尾联“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中,“无写处”指文中“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写政治黑暗。

七、写作特点

①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②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对革命者的爱。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八、小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的片段性的回忆,对五位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的记述,高度赞扬了烈士们执着、坚忍、善良的优秀品格,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无辜的愤恨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

九、左联五烈士

柔石:1902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原名赵平福、平复、少雄。几代读书,传至父亲,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10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听鲁迅所授中国小说史等,与鲁迅创立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负责左联刊物《萌芽》。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短篇小说《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等。

殷夫: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

冯铿:1907生于广东潮州,又名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份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它们真正的出路!”或是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李伟森: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十、鲁迅名句

1.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3.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4.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5.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6.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7.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8.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9.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10.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11.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133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