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题 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北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北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北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页数在试卷下端;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答题…

河北省石家庄市北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页数在试卷下端;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答题卡)上交,本卷留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考号、科目等填涂正确。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之一便是其特重饮食的传统,把饮食问题奉于至上的位置,而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享受的表层上。历史上,铜鼎这种食器曾被作为政治与权力的象征,古之兵器、车器、农器、工器众多,而唯有食器被频繁作为礼器,这些都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的是重饮食的文化习惯。饮食行为与中国古“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关系。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此即礼之所由起也。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

其实,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一般认为,筵席的出现与古代的祭祀、礼俗和宫室、起居密切相关。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便已出现宴饮礼仪,其时制定有“设宴之法”。有学者研究发现,殷商时代的祭祀十分频繁,需要安排很精致的礼器,盛放丰盛的祭品,奏乐唱歌,顶礼膜拜。祭祀之后,必得将祭品分给大家吃掉,这便是宴饮的雏形。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所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随着历史的绵延,筵席得到长足发展,食礼也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蕴却基本未变,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风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首先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座次方位同样大有讲究,一般以座北面南为尊,是餐桌的上首;座东面西次之;座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下首通常为主人座位,最次。在饮食过程中,应依个人的身份地位行事,敬重尊者与他人,对食的选择、食用的量度均应体现出个人的高贵品德,做一个有涵养的人,所谓“于饮食中见人品”。

(摘编自陈洪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概观》)

材料二:

宴饮作为一种仪式象征,同时也是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因此宴饮活动不仅是贵族家庭的一项基本生活内容,而且是出于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功利目的。《红楼梦》中宴饮活动的座次方位、场所位置等空间因素无处不在彰显着伦理化、仪式化的礼制要求。《左传·庄公十八年》云:“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礼制要求人们的行为表现必须亦步亦趋,循礼遵节,合乎规范,如此一来,“辨方正位”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各种传统礼仪都是按男左女右,辈份亲疏,依次排列。平时吃饭坐席,左上方为上席,一般妇女是不能坐的。通过辨别方向,使各种身份的人适得其所,以正其位。

在贾府举行的正式豪宴中,在宴请具有尊贵身份的客人的情况下,通常遵循的是尊爵原则。尊爵是依据政治关系而形成的礼制秩序,爵位的高低成为隆重宴会场合中安排空间座次的依据和原则。在有男性家长在场的宴饮场合中,座次安排会依照性别因素,最主要是依照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没有男性家长参与的宴饮场合中,辈份成为安排座次及方位的总体指导原则,而在有些宴饮场合的座次安排较明显地又体现出以客为尊的原则。

《红楼梦》中宴饮活动入席就坐的一般是贾府的主子阶层,但并不是只要隶属主子层就有入席的资格。根据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坐的,而只能在地下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独立一桌。宴饮场合中礼制的支配力量几乎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可以说礼制的约束无处不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如欧丽娟所言:“礼制的语法原则是一种僵化森严的空间政治表现,而人情的流动原则却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贾母因其自身具备了至高无上的母权,从而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地位的象征,凡贾母在场的宴饮场合中,贾母的喜好或宠爱便成为超越礼法之上的最高人情力量,使得在非礼筵盛典的宴饮空间里可以不那么严格地讲究尊卑原则,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而在贾母缺席的宴饮场合中,人情也往往力图挣脱礼制的约束,旨在表现宝玉与众青春女儿的诗意人生价值,张扬一种活泼的自由的平等的浪漫精神。

(摘编自上官文坤《<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关系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作为食器的铜鼎在历史上曾被看做是政治与权力的象征,这源于食器的独特地位,反映出古人重饮食的文化习惯。

B. 中华民族的宴饮礼仪从祭祀礼仪中剥离出来,几经变化而趋于丰富完善,成为人们在宴饮时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

C. 殷商时期,便已出现了宴饮的雏形;周代,设置了宴饮之法。此后历经几千年,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蕴几乎没有改变。

D. 宴饮作为家族伦理的存在方式,具有维护和谐稳定的家族伦理结构和等级秩序的作用,座次安排通常有一定讲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认为饮食是彬彬有礼的社会形成的关键,因此把饮食奉于至上,而这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明。

B. 礼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古人财货和人力应谦逊推让分配的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古时的“会餐分食”问题。

C. 宴饮礼仪中,座北面南为尊,座南最下,置菜要脍炙处外,醯酱处内等等,体现了儒家礼制的等级思想。

D. 古代宴饮活动的礼制要求十分严格,比如《红楼梦》中,无论主仆,在宴饮场合都要亦步亦趋,循礼遵节。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对中国传统宴饮古礼的源起、发展过程、具体内容、现实意义等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B. 材料一第三段引用《礼记·曲礼》中的记载,论证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和座次方位都大有讲究。

C.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主要就《红楼梦》所展现的宴饮礼制与人情关系进行探析,条理清楚。

D.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我国宴饮古礼中座次方位问题,虽侧重点不同,但都表明了“辨方正位”的重要性。

4.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两个显著特点。

5.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等众人在藕香榭游园、吃螃蟹,座次安排如下图所示。请根据材料二,分析这样的座次安排反映的宴饮礼仪遵守的原则。

【答案】1. B    2. B    3. A    

4. ①在实践中长期形成下来的。
②有纷繁复杂的程序,非常多的细节。    

5. ①符合了传统礼仪中按男左女右,辈份亲疏来依次排列的原则。
②符合了在个别场合中妇女丫鬟若有座位也会独立一桌的原则。
③符合了在礼制当中人情的流动原则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的原则。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中华民族的宴饮礼仪从祭祀礼仪中剥离出来”错误。根据材料“到了周代,周公加以变革,把一部分宴饮从祭祀中剥离出来,设宴饮之法,成为人们在一起宴饮所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可知,原文说的只是“一部分”宴饮。

故选B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古人认为饮食是彬彬有礼的社会形成的关键,因此把饮食奉于至上”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由饮食乃有生命;有生命乃能长大成人,而遂有冠有婚有丧;有个人而后亦有群体,群体间乃需有祭、射、御、朝、聘等礼以‘协于分艺’,才能形成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可知,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体现了儒家礼制的等级思想”错误。“一般以座北面南为尊,是餐桌的上首;座东面西次之;座西面东再次;面北为下首”“脍炙处外;醯酱处内”,只是为了说明宴饮礼仪有纷繁复杂的程序。

D.“无论主仆,在宴饮场合都要亦步亦趋,循礼遵节”错误。根据材料“根据不同性质的宴会场合,媳妇辈的女主们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入席就坐的,而只能在地下站立伺候,个别场合中,若有座位也会独立一桌。宴饮场合中礼制的支配力量几乎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可以说礼制的约束无处不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可知,在某些特殊的宴饮场合,偶尔也允许暂时挣脱礼制的束缚而出现人情流动与越位现象。

故选B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论证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和座次方位都大有讲究”错误。根据原文“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礼记·曲礼》中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可知,《礼记·曲礼》只谈到了宴饮中斟酒上菜的规程,无座次方位。

C.“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错误。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文章主要是“总一分”结构。 

D.“但都表明了‘辨方正位’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一的座次方位只是举例,没有表明重要性。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材料“围绕饮食与餐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可知,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实践中长期形成下来的。

结合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宴饮古礼的内容与细节令人惊叹。通过阅读古籍文献可以发现,作为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便有如下纷繁复杂的程序:首先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循就座次;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至于席间之斟酒上菜的规程……”可知,汉族传统宴饮古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纷繁复杂的程序,非常多的细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座位表:宝玉、李纨的座位在左侧,林黛玉的位置在下面可知,这样的座位顺序符合了传统礼仪中按男左女右,辈份亲疏来依次排的原则。

根据座位表:平儿、彩云、彩霞等人的座位独立在主人座位之外可知,这样的座位顺序符合了在个别场合中,妇女丫鬟若有座位也会独立一桌的原则。

根据座位表:贾母的座位放在主桌的第一位,再结合原文“贾母因其自身具备了至高无上的母权,从而成为贾府中最高权力的代表和最尊地位的象征,凡贾母在场的宴饮场合中,贾母的喜好或宠爱便成为超越礼法之上的最高人情力量,使得在非礼筵盛典的宴饮空间里可以不那么严格地讲究尊卑原则,甚至偶尔可暂时泯除主仆的阶级之分”可知,这样的座位顺序符合了在礼制当中人情的流动原则提供平等主义的温暖与弹性的原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墙壁

岛崎藤村

嫂嫂说起话来,总是啰啰嗦嗦的,在旁边听着的弟弟早就不耐烦了,他用“嗯、嗯”,“然后又怎么样了”之类的话应付着,后来实在应付不下去了。

“那就是说,山胁的意思是不能再照顾阿吉了,是吧?”弟弟打断了嫂嫂的谈话。

“不,倒也不是这个意思呀!”嫂嫂苦笑着说,“山胁也是个赋闲的人,倒也很愿意照顾阿吉。无论怎么说,阿吉终究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呀,物价又一个劲儿地上涨。”嫂嫂想了想接着说:“听说阿吉也有点过分呐!山胁跑来说,以前对付着吸烟丝就行了,最近却提出要吸纸烟,没办法,只好买来给他了,现在是每天吸两盒朝日牌香烟……”

弟弟急着要结束这场谈话,插话说:“如果有十圆的话,阿吉的生活过得去了吧?”

“问题就在这儿呀!山胁说如果每个月不多给两圆的话,他照顾不了阿吉的生活。”

“嫂嫂,怎么样,”弟弟摸着下巴说,“你把阿吉接来照顾,我每个月拿十二圆,这对你来说岂不是更合算吗?”

嫂嫂消瘦的身体颤了一下:“算了吧!让我和阿吉住在一块儿,那我死也不干。”

嫂嫂特地从下谷来的用意,弟弟这时候才忧然大语。“好吧,就这么办,请你告诉山胁吧!”弟弟沉吟了一下说,“难为嫂嫂跑了一趟,今天可实在没办法。”

正在这时候,弟弟的妻子进来了。

弟弟对妻子说:“你先拿两圆给嫂嫂,剩下的让阿君来取吧!我出去一趟,你把衣服拿来。”

弟弟开始换衣服。妻子从壁橱的柳条包里拿出几双洗干净的布袜子,看了看,从里边挑出一双好一点的,递给了丈夫。弟弟漫不经心地扯断了连缀的线,硬将皱巴巴的布袜子套到自己的脚上。

“嫂嫂,桦太那边有信吗?”弟弟扣着袜扣问道。

“嗯,前些日子来信了,说工作挺好,——还向大家问好。”

“只要他好好干就行了。”

“是啊,我也这么想呀!”

“还没往家里寄生活费吗?”

“到外边干活,刚刚才一年!”

弟弟戴上帽子,离开嫂嫂,随后走出本所的家门。

哥哥住在筑地的公寓里,弟弟来他家的时候,正巧哥哥打完电话回到二楼的自己房间,说要写封信,就伏在桌子上,急急忙忙地挥动着笔杆。然后又把写完的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封上口,在把身子转向弟弟的同时,拍拍手叫人。

“这是封急信,马上给我投送出去。”

哥哥对公寓的女仆吩咐说,然后打量着弟弟。

弟弟说:“今天我来有点事。”

“哦,等等!”哥哥从橱柜里拿出一个新的装着点心的铁盒子说,“别人送的,尝一块。”

哥哥已经有些秃头了,弟弟呢,黑发里也早已夹杂着白发了。兄弟两个几年来一直承担着住在下谷的嫂嫂一家人和阿吉这个不幸的弟弟的生活费用。哥哥的秃头和弟弟的花白头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段历史的斑斑痕迹。

“阿吉那份生活费想请你给垫一下……”弟弟说,“这个月我太拮据了。”

“哎,你也竟至如此?”哥哥苦笑了,“我以为你满应付得了呢,下谷那边的费用我也没给送去。哈哈哈哈哈!都困难到一块儿去啦!”

“还有咧,山胁又要求增加费用了。刚才嫂嫂来说了这个意思,我已经答应了。”

“阿吉这家伙真是个使人操心的人呀!”说着,哥哥捋起袖子,“唉,话又说回来了,第一,他的思想方法就是错误的。既然是个窝囊废,就应该像个窝囊废的样儿,老老实实地听从大家的安排。残废到那样,还动不动要责难别人。”

刚才我和嫂嫂商量:“把阿吉接到她那儿,这样在经济上岂不是对她更合适吗?可是嫂嫂说,算了吧,和阿吉住在一块儿,死也不干。”

“受照顾的人还说这种话!”

“说起来阿吉也真够可怜的了!”弟弟说着,又改变了语气,“我的岳父指责说,我们这样帮助兄弟不对头,哪有借钱帮人的道理。”

“嗯,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哥哥爽快地笑了,“而我呢,也有我的想法。我在公寓住了十多年,尽管世人认为我是个无所事事的人;但是,我不记得我麻烦过什么人,我从来也没有从哥哥那儿要过一个铜子。尽管这样,我还是帮助了下谷的嫂嫂一家人。总之,我是在尽力而为。”

“这种事呀,一个月两个月算不了什么,长年累月,可就有困窘的时候了。”

“可不是嘛,真是困窘极了的时候呀!”

既然哥哥的情况不允许,弟弟站起来,准备再到别处去借钱。

“你看,特意来一趟,实在抱歉。”哥哥说,“喂,等等,我把这些点心分分带回去给孩子吃吧!”

弟弟把哥哥给的点心放进袖兜,离开了公寓。对着冰冷的墙壁,寂寞地卧着病躯;给吃的就吃,不给吃的就不吃;这就是阿吉的生涯。直到四十岁的今天,阿吉对世事不闻不问,像生活在黑暗墙壁的阴影里的什么似地打发着日子。只要是一想到阿吉,弟弟的眼前必定同时浮现出那堵冰冷的墙壁来。墙壁可以说就是阿吉的一生。而且一想到世上还有阿吉那样的人,弟弟不由得为自己的奔波忙碌而感到可笑起来。但是,又觉得只要是阿吉活一天,就不能不养活一天。那天,弟弟也因为还有别的事,风尘仆仆地整整跑了一天,好容易凑够了钱,回到家里。

第二天,按照约定,嫂嫂的女儿来拿照顾阿吉的生活费。当弟弟从钱包里拿出十圆交给她的时候,却反而觉得受到了阿吉的嘲笑:“虽然兄弟很多,却都不够意思啊!”

1908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嫂嫂有意提起阿吉要吸纸烟的细节,是为了让弟弟同意增加阿吉每月的生活费用。

B. 哥哥常年住公寓,雇佣女仆,还有人给他送点心,暗示哥哥的经济状况其实很好。

C. 弟弟向哥哥转述嫂嫂表示不愿意和阿吉住在一起的话,含有对嫂嫂行为的不理解。

D. 兄弟俩谈论阿吉时,弟弟的语气发生变化,显示他在借钱帮助阿吉上的纠结心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B. 小说的语言平实、自然,真实地展现了社会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

C. 哥哥和弟弟承担着嫂嫂、阿吉的生活费用,让小说的氛围在冷暗中也不乏温暖。

D. 阿吉虽未出场,但不可或缺,因为小说是围绕解决阿吉的生活费用展开叙述的。

8. 小说以“墙壁”为题,请简要分析其寓意。

9. 小说中嫂嫂、哥哥和弟弟三人对阿吉的态度各有不同,请探究其原因。

【答案】6. B    7. A    

8. 冰冷的墙壁是阿吉寂寞人生的象征;也是一家人各自面临的生活困境的象征;也寓指家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隔阂。    

9. 嫂嫂不愿意照顾阿吉,因为阿吉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她与阿吉之间缺少血缘亲情;
哥哥埋怨、指责阿吉,因为他从自身立场和想法出发,认为阿吉受人照顾,不该再麻烦人;
弟弟尽自己的努力照顾阿吉,因为他顾念兄弟之情,觉得阿吉可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含有对嫂嫂行为的不理解”说法有误,前文有说“嫂嫂特地从下谷来的用意,弟弟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所以应该不存在“对于嫂嫂行为的不理解”。弟弟这时转述嫂嫂的话,是跟之前嫂嫂说阿吉要抽纸烟是一样的意图,就是想向哥哥借钱,说其他方案已被否决,暗示只有向哥哥借钱这一个方法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一波三折”说法错误,本文情节并不曲折,主要围绕解决阿吉的生活费展开。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

由“对着冰冷的墙壁,寂寞地卧着病躯;给吃的就吃,不给吃的就不吃;这就是阿吉的生涯”可知冰冷的墙壁是阿吉寂寞人生的象征。

由“这种事呀,一个月两个月算不了什么,长年累月,可就有困窘的时候了”可知墙壁也是一家人各自面临的生活困境的象征,阿吉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嫂嫂一家也需要人接济,弟弟生活窘迫,但也要承担弟弟的生活费。

“算了吧!让我和阿吉住在一块儿,那我死也不干”,当弟弟提议出钱由嫂嫂来照顾阿吉,嫂嫂不同意,“我以为你满应付得了呢,下谷那边的费用我也没给送去。哈哈哈哈哈!都困难到一块儿去啦”,弟弟向哥哥借钱时,哥哥一次次进行语言上的抵挡,“受照顾的人还说这种话”,哥哥指责嫂嫂,“当弟弟从钱包里拿出十圆交给她的时候,却反而觉得受到了阿吉的嘲笑:‘虽然兄弟很多,却都不够意思啊’”,弟弟尽力帮助阿吉,却又觉得阿吉不领情,可知墙壁也寓指家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隔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无论怎么说,阿吉终究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呀,物价又一个劲儿地上涨”“算了吧!让我和阿吉住在一块儿,那我死也不干”,当弟弟提议出钱由嫂嫂来照顾阿吉,嫂嫂不同意,因为阿吉是个“很拖累人的病人”,她与阿吉之间缺少血缘亲情;

“阿吉这家伙真是个使人操心的人呀”“唉,话又说回来了,第一,他的思想方法就是错误的。既然是个窝囊废,就应该像个窝囊废的样儿,老老实实地听从大家的安排。残废到那样,还动不动要责难别人”,哥哥埋怨、指责阿吉,因为他从自身立场和想法出发,认为阿吉受人照顾,不该再麻烦人;

“说起来阿吉也真够可怜的了”“而且一想到世上还有阿吉那样的人,弟弟不由得为自己的奔波忙碌而感到可笑起来。但是,又觉得只要是阿吉活一天,就不能不养活一天”,弟弟尽自己的努力照顾阿吉,因为他顾念兄弟之情,觉得阿吉可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远近所惮。泰昌时,征其兵援辽。良玉遣兄邦屏、弟民屏先以数千人往。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良玉自统精卒三千赴之,所过秋毫无犯,诏加二品服,即予封诰。兵部尚书张鹤鸣奏:“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砫、酉阳二土司功,邦屏既殁,良玉即遣使入都,制冬衣一千五百,分给残卒,而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宜录邦屏子,进民屏官。”乃赠邦屏都督佥事,赐世荫,民屏进都司佥书。已而,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崇祯十三年,督师杨嗣昌尽驱贼入川。川抚邵捷春提弱卒二万守重庆。所倚惟良玉及张令一军。捷春使陆逊之按营垒。良玉语曰:“邵公移我自近,去所驻重庆仅三四十里,而遣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邵公不以此时争山夺险,令贼无敢即我,而坐以设防,此败道也。”逊之深然之。十月,张献忠连破官军,良玉偕令急扼之。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乃单骑见捷春,请曰:“事急矣,尽发吾卒,可得二万,我自廪其半,半饩之官,犹足办贼。”捷春见嗣昌与己左,而仓无见粮,谢其计不用。十七年春,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后献忠死,良玉竟以寿终。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独A良B玉C鼓D行E而F西G收H新I都J长K驱L抵M成N都O贼P遂Q解R围S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品服,封建时代官吏所穿的公服,以颜色、形制、质地等的不同来表示等级。

B. 首功,字面意义是第一等功劳,文中张鹤鸣用此来肯定石砫、酉阳二土司的功劳。

C. 土司,字面意义是土官、土酉,职位世袭,可有一定规模私人武装维护统治。

D.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良玉文武双全。练兵卓有成效,她有胆气有智谋,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兼通词赋;她练兵有方,所率领的“白杆兵”极有声威,远近都怕。

B. 秦良玉援辽立功,兄弟受到褒赏。她与兄弟应朝廷的征召率军援辽,立下了赫赫战功。兵部尚书赞颂她的英勇,并为她兄弟请功,得到了认可。

C. 秦良玉分析战术,陆逊之认可她。她分析军队地理位置,认为已丧失地利,且否定督师和川抚的策略,主张主动进攻,陆逊之非常认可她的分析。

D. 秦良玉不事逆贼,贼寇不敢侵扰。蜀地被攻占后,她慷慨陈词,感念国恩,坚决不用余下年月投靠贼寇;贼寇四处笼络土司,却不敢招惹石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2)会令为贼所殪,良玉趋救不克,转斗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

14. 秦良玉去世后,明朝谥为“忠贞侯”。清末女英雄秋瑾曾赋诗赞颂良玉曰:“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请简析秦良玉封侯的原因。

【答案】10. GJO    11. B    12. C    

13. (1)但是(秦良玉)对部下要求很严格,每次行军发号施令,军队(将士)都很肃静严整。

(2)当张令被贼兵杀死时,良玉前往援救没有成功,辗转作战又失败了,率领的三万人几乎全部死光。    

14. ①处处彰显忠义,始终忠于国家,是为“忠贞”;②文武双全,为国建立功业,故能封“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只有良玉击鼓西征,收复新都后,长驱直入抵达成都,贼兵于解围离去。

“良玉鼓行而西”为完整的主谓结构,独立成句,故G句读;

“收新都”“长驱抵成都”都作省略主语“良玉”的谓语,故“收新都”与“长驱抵成都”的中间J处需加句读;

“贼”作“遂解围去”的主语,“贼遂解围去”为完整的主谓结构,独立成句,故O需加句读。

故选GJ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第一等功劳”错,“首功”是以斩获敌首计功的意思。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认为已丧失地利,且否定督师和川抚的策略”错,原文“而遣令守黄泥洼,殊失地利。贼据山巅,俯瞰吾营。铁骑建瓴下张令必破。令破及我,我败尚能救重庆急乎?且督师以蜀为壑,无愚智知之”是说张令驻守在黄泥洼,太不占地利。否定了督师的策略,并没有否定川抚。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驭下”,统治部下;“戎伍”,军队(将士);“肃然”,严肃认真。

(2)“殪”,杀死;“为贼所殪”,被动句;“趋”,前往;“克”,成功;“转斗”,辗转作战;“部”,率领;“略”,几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能力。

根据原文“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献忠遂长驱犯夔州,良玉驰援众寡不敌,溃。及全蜀尽陷。良玉慷慨语其众曰:‘吾以一孱妇蒙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逆贼哉!’乃分兵守四境。贼遍招土司,独无敢至石砫者”可知,在战事不利时依然忠于国家,尽职尽责,文武双全,为国建立功业,故能封“侯”。

又从“奢崇明围成都急,巡抚朱燮元檄良玉讨。时诸土司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良玉鼓行而西”一句可知,秦良玉不受贼兵贿赂,始终忠于国家。因此,秦良玉能封“侯”。

参考译文:

秦良玉,忠州人,早年嫁石硅宣抚使马千乘为妻。良玉富有胆略,擅长骑马射箭,兼通诗文,仪态娴雅。但是对部下要求很严格,每次行军传令,将士都严肃执行。所率领的部队号称白杆兵,为远近的人所忌惮。泰昌年间,朝廷征调她的兵力援助辽东。良玉派遣兄长邦屏、弟弟民屏先率领几千人前往。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而出。良玉亲率三千精兵前来,对沿途经过的地方没有一丝侵扰。朝廷下诏加她二品官服,并且给了她封诰印信。兵部尚书张鹤鸣上奏说:“浑河血战,以斩获敌首数千计功,实在是石碓、酉阳二土司的功劳。邦屏死后,良玉派遣使者来京城,请求为她的军队缝制了一千五百套冬衣,分给了残存的士兵,然后就率领三千精兵抵达榆关。在上解除了国家的灾难,在下报了私仇,气势非常雄壮。朝廷应该任用邦屏的儿子,进升民屏的官职。”于是追赠邦屏都督佥事,赐予世袭官爵;民屏进升为都司佥书。不多久,奢崇明围攻成都,情况紧急,巡抚朱燮元发布檄文调良玉前往讨贼。当时各地的土司都贪图贼寇的贿赂,按兵不动,只有良玉击鼓西征,收复新都后,长驱直入抵达成都,贼兵于是解围离去。崇祯七年,督师杨嗣昌把贼军都赶进四川。四川巡抚邵捷春率令二万弱军驻守重庆,所依靠的只有秦良玉和张令的两支军队。邵捷春让陆逊之巡察各军营,秦良玉说:“邵公把我军调至近旁,距离他所驻的重庆只有三四十里,却派张令驻守在黄泥洼,太不占地利。贼军占据山顶,俯视我军营。如果贼军铁骑自上而下进击,张令必败。张令失败就会波及到我,我再败了,还能解救重庆的危急吗?且杨督师是在嫁祸四川,不论笨人还是智者都是知道的。邵公不在这时候抢占山高险要之处,让贼军不敢靠近我们,却被动地设置防务,这是自取失败的策略啊。”陆逊之非常赞同。那年十月,张献忠连连打败官军,良玉偕同张令急忙扼制他们。当张令被贼兵杀死时,良玉前去援救没有成功,辗转作战又失败了,所率领的三万人几乎全部死光。秦良玉于是单枪匹马去见邵捷春,请求说:“局势危急了,把我的士兵全征调起来,可以得到二万人。我自己出一半的军饷,另一半请官府提供,这样的话还能够对付贼军。”邵捷春看到杨嗣昌与自己不合,官仓中又没有现粮,谢绝了秦良玉的计策没有采纳。十七年春天,张献忠就长驱直入进犯夔州。良玉骑马前往援助,由于寡不敌众,败退回来。等到全四川都失陷以后,良玉对她的部下慷慨激昂地说:“我凭借一个孱弱的妇人蒙受国恩二十年,现在不幸到了这个地步,怎么敢拿所剩不多的年月来投靠贼寇呢?”接着分兵把守四处边界。贼兵在四川到处招纳土司,却没有人敢到石硅来。后来张献忠死了,良玉终享天年才去世。

(节选自《明史·秦良玉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长安君是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是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长安君王文淑的一首赠别诗,因为王安石是以兄长的身份写的,所以题目用“示”字。

B. 颔联“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

C. 颈联中,“尘沙”对“湖海”,“万里行”对“三年隔”,对仗工整;“自怜”与“又作”前后相承,技巧十分高超。

D. 尾联说到了秋天,王安石就会写信告诉妹妹自己的归期,这既是对妹妹的宽慰,也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期待。

16. 首联点明兄妹久别之后重逢。亲人相逢应该高兴,可是王安石却说“怆情”。请结合诗歌分析他因何“怆情”。

【答案】15. B    16. “怆情”是伤感之意。①首联说“老去相逢”,兄妹离别多年,相逢时年华已逝,岁月沧桑,令人伤感。②颈联说“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兄妹多年不见,好不容易相聚,可王命在身,很快又要离别。相聚时光太短暂,令人伤感。③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王文淑家境的贫寒,以及王安石对妹妹的同情与关怀”错,这里表现的是亲人之间的自然随意,体现出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说王淑文家境贫寒,王安石同情妹妹,没有依据。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主旨能力。

本诗首联“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

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写会面时的亲情。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诗人从时间空间入手,写出了诗人与妹妹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又要离开去万里外的异域,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尾联“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写诗人面对妹妹询问,坚定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但也仅仅是期待,毕竟世事难料,只能徒然安慰,既是回答妹妹,又是宽慰自己,反而倍增了怆然之情。再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之前。王安石时年四十岁,此前曾上书变法,但未被采纳”分析,可知王安石年已不惑,可是变法大志还未实现,难免有壮志难伸之感,情绪低落,抒发不知何时相聚的悲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完成默写。

(1)《拟行路难》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双关手法,指出世俗风恶,早日回乡,以免把自己高洁的品格玷污了。

(3)大雁有春季南归,秋日北回的生活习性,故古典诗词中常用它来表达离愁别绪、思归思亲,如“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心非木石岂无感    ②.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③. 素衣莫起风尘叹    ④. 犹及清明可到家    ⑤. 征蓬出汉塞    ⑥. 归雁入胡天(示例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示例三: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示例四: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踯”“躅”“犹”“蓬”“曛”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有自己的    ①    文化,古代常称为“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    ②    的文化产品。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 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    ③    。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数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今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灿烂辉煌  ②独具特色  ③众说纷坛    

19. (1)构成:文中画波浪线句的第一个比喻句本体是“笔”,喻体是“锄”,第二个比喻句本体是“纸”, 喻体是“田”,“笔”与“锄”、“纸”与“田”在外形和用途上存在相似性。

(2)表达效果:将“笔”比作“锄”,将“纸”比作“田”,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突出了“笔”对于中国历史和文人的巨大作用,彰显了毛笔所承载的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将“笔”与“纸张”的关系以比喻的形式对应为“锄”与“田”的关系,生动地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化,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语境,此处是说我国文化的丰富灿烂,可填写“灿烂辉煌”。“灿烂辉煌”: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

第②处,结合“文房四宝之首的笔”“挥洒奇思”可知,毛笔很有特色,可填写“独具特色”。“独具特色”:具有自己的特色。

第③处,结合语境“关于毛笔始于何时”可知,大家对于毛笔起源的说法各异,可填写“众说纷纭”。“众说纷纭”:指人多嘴杂,说法不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1)画波浪线句“以笔为锄,以纸为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笔”比喻为“锄”,把“纸”比喻为“田”,简洁形象。“笔”与“锄”,“纸”与“田”在外形和用途上存在相似性。“笔”与“锄”都是细长的形象,且都能“耕耘”;“纸”与“田”都是平展广阔的,且都能在辛勤“耕耘”后结出“果实”;

(2)结合语境“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可见这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笔”对于中国历史和文人的巨大作用,彰显了毛笔所承载的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而且,将“笔”与“纸张”的关系以比喻的形式对应为“锄”与“田”的关系,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化,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了地下含水层以外,冰川更是丰富的水源。地处库木塔格沙漠东部的甘肃省敦煌市就有不少“雪水渔场”。敦煌市阳关镇降雨极少,被称为中国的“旱极”,①          ,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21世纪初,当地人民突发奇想——把祁连冰川融水引过来,②          。他们先用黏土固沙,再修筑了近十米高的屏障挡住沙尘暴,最后植树造林,利用这三道关卡解决了泥沙渗水的问题。通过地下暗河,使冰川融化形成的洪水不仅由于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的原因,还被顺利导向了阳关镇,转换为清激见底的水。如今,阳关镇的养鱼业早已拓展为集养殖、旅游和种植为一体的综合沙漠生态产业,帮助当地人发家致富。

沙漠养鱼虽然看似不切实际,但③          ,沙漠养殖场有着一个巨大优势——许多疾病往往会经海水在各个沿海养殖场之间传播,而封闭式的养殖场则能让动物们免受其害。鱼儿们喜欢洁净的水和温暖的阳光,沙漠恰恰可以成为鱼的海洋,成为所在各国的经济资源之一。专家估计,全球沙漠养鱼场每年可产出3000多万吨鱼虾,产值高达2500多亿元人民币。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渔场命名的形式有很多,有用地点,也有用人名的,等等。请简述“雪水渔场”得名的缘由。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在常年缺水的阳关镇养鱼
②作为鱼塘用水
③与沿海养殖场相比    

21. 这里极为干旱,养殖没有水源,只得利用冰川融化后的雪水作为渔场水,于是就用水的来源作为命名依据。    

22. 通过地下暗河,冰川融化形成的洪水不仅被顺利导向了阳关镇,还由于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转换为清澈见底的水。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挖空处前文说阳关因降水极少而被称为中国“旱极”,而挖空处后文则以挖空处为主语,说这一行为被人们认为几乎不可能。故挖空处所填的内容应是与前文缺水的现状完全不符合,需要大量水分的,而结合整个语段所述的内容“沙漠养鱼”可知,此处应填:在常年缺水的阳关镇养鱼。

②该语段讲述的是沙漠养鱼的背景和具体过程等的相关内容,根据前面阳关镇缺水的现状可知,沙漠养鱼应是从别的地方引入水源的,再结合语段最开头“雪水渔场”可知,此处把祁连冰川融水引过来是为了作为鱼塘用水的,故可填:作为鱼塘用水。

③该语段中所讲的“一个巨大优势”是“封闭式的养殖场则能让动物们免受其害”,而这个优势的对比“许多疾病往往会经海水在各个沿海养殖场之间传播”的问题得出的,故前文应该也是对沙漠渔场和沿海渔场的对比,故可填:与沿海养殖场相比。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语段中有关“雪水渔场”的命名缘由主要在第一段。之所以以“雪水”命名,是因为这里的渔场用水主要是“把祁连冰川融水引过来”,使用的冰川水作为鱼塘里的使用水源。而之所以这么做,则是因为阳关镇降水极少,非常干旱,本身没有足够水源。故这里极为干旱,养殖没有水源是根本原因,人们只得利用冰川融化后的雪水作为渔场水,并把这一特殊的水源来源作为命名依据。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本题共有三处语病。

第一处,“通过……使……”句式杂糅,导致句子主语残缺,应删去“通过”或“使”,但后文中“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被顺利导向了阳关镇”都是冰川融化形成的洪水所做出的改变,而非地下暗河,故“通过地下暗河”应作为句子的状语成分存在,故应删去“使”。

第二处,语序不当,“转换为清激见底的水”是由“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所引起的,且过滤应是在被导向阳关镇的过程中慢慢进行的,故“不仅”和“还”后面的对象应互换位置。

第三处,“由于……的原因”句式杂糅,应删去其一,而此处“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这一原因后还跟着“转换为……”的后置结果,并非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应删去“的原因”。

故可修改为:通过地下暗河,冰川融化形成的洪水不仅被顺利导向了阳关镇,还由于沙漠地下砂石的过滤,转换为清澈见底的水。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的发展、新就业形态的不断出现,为年轻人开启“第二职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今。“身兼数职”似乎在年轻人中正在成为潮流,相当一部分人都有了自己的副业。

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的父亲是制作国剧手工戏靴的艺师。李国修年少时,曾埋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一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

请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点专业之星火,倡多样以燎原

术业专攻,心无旁骛,于那一份职业坚守尽展大师风采、巨匠情怀。多重身份,多元人生,在新时代书写多样人生,尽显时代青年之风范。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唯有适应多元社会,以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同时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与时代同行,勇立潮头。

术业专攻,并非桎梏人生价值的枷锁,而是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倘若没有南仁东的数年奔波,哪有如今的“天眼”;没有屠呦呦日复一日的刻苦研究,哪有今日诺贝尔奖的璀璨。回望新中国的成长历程,更是离不开无数仁人志士的潜心钻研,他们摒弃世事浮华,于自己所在领域目不窥园,精益求精,才有了东方巨龙今日的腾飞。

“身兼数职”的时代青年,并非时代快速发展下浮躁的人心,而是对丰盈人生的渴求,亦是时代的呼唤。《文心雕龙》曾言“文变染乎世情”,而我言“人变系之时序”。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形态呈现多元化,人生价值观也体现得日益多元化,而国家所需求的人才也更趋于全面发展、综合发展的新型人才。多重职业与多重身份,是时代青年们清楚地看到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做的选择,更是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表现。于国而言,这何尝不是幸事?

于个人而言,这也是人生价值实现途径多元化的体现。这使青年之智得到发挥,青年之才得到施展,这是时代发展带给青年的机遇,是时代发展下社会包容性的扩大。于青年而言,又何尝不是幸事?

但是,多重职业也并不代表“事事皆略知皮毛而不精”,时代青年也应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钱均夫写给儿子钱学森的信中说,“人生浮华,难免岁月蹉跎,全赖意志坚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青年若只追求浮华的头衔,便只能以虚假的学识被时代抛弃,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因而,多种途径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抱定精益求精的情怀,二者相辅相成,在新时代下融合为一。

翱翔九天,需借重天之羽;乘奔击汰,需伫飞天之楫。人生价值的实现,亦需在多元中专一,在多样中专业。“东海日出处有扶桑花,此花光艳照日”,愿新时代之青年,手持精益求精的精神之花,以多元价值光照时代之骄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互联网的发展、新就业形态的不断出现,为年轻人开启“第二职业”提供条件,使副业成为潮流的现象。第二部分则从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的父亲对儿子的人生引导,引出“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的思想主题。

由此看来,两则材料讨论的正是不同的择业观的问题。“身兼数职”代表的是丰富、多样、自由的择业观,而“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代表的这是在专一中追求卓越的择业观。这两种择业观,各有一定的道理,并无高下之分,就看我们如何去看待、选择并践行下去。

写作时,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择业态度,可以选择赞赏时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可从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自由天性的追求等方面来谈,如俗语所说“技多不压身”,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人生无疑有了更多种选择。就比如牛顿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数学家,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词人,更是一位戎马疆场的将领。若是支持“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则可指出青年人兴趣广泛固然是好事,可若放眼整个社会,其利弊便有待商榷,由此可深入讨论精专的重要性,对此可联系古今中外典型事例论证“做一件事很容易,但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很难”。从而在行文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沉下心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于一处专注,方能有所作为。当然,也可不只是偏向于其中一种,而是指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而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无疑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但若是要想成为身兼数职的青年,必须先要做好自己的这一件本职工作,才可以考虑其他。如果连一件事都做不好,休想兼顾两件甚至多件事。不仅仅要做好本职工作,你还要又快又好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样你才会有多余时间做其他事、学习其他技能。

立意:

1.持多元发展之志,守术业专攻之心。

2.立于坚守,面向多元

3.一专多精,完美人生。

4.术业有专攻。

5.点专业之星火,倡多样以燎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133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