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教案
大单元主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 指导思想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 教材内容——单元分析
(一)教材单元脉络
(二)单元地位
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主题,与前两个单元构成了统一的整体。
一方面,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宪法和法律,运用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另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又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法治观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单元目标
(四)本课内容
本课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系统性工程,阐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含义、特征和具体要求,阐述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措施及意义,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打造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结构
三、课时目标要求
课标要求 | 3.3 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 |
素养目标 |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政治素养,达成政治认同;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法治建设路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对国家法治建设做出科学解释和正确判断;3.法治意识:将法治教学与日常生活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培育法治意识;4.公共参与:通过法治活动体验,培养学生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参与到法治建设中。 |
四、学情分析
知识经验基础 | 大部分学生通过学校课程、新闻媒体等方式对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国家正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但是对这三者的具体内涵以及建设的具体措施掌握不多。 |
思维能力基础 |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
五、本课教学思路
六、教学流程
【导入】 《一中学子说法》——“当遇见校园霸凌时”
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课堂的主题依旧是“法治中国”的建设。法如空气,须臾不可缺少,法律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我们每一个人的权益要靠法律保障,同时法律的权威也要靠我们来维护,这样才能打造一个人人懂法、讲法、用法的法治社会,由此才能夯实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但是法治社会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生活中总有一些法治案件让我们感到唏嘘和痛心,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讲一讲同学们身边可能存在的法治隐患——“当遇见校园霸凌时”,我们应该有何作为,从而来感受建设法治社会的价值。
【篇目一】“悲剧突生”
案例:王某是某市中学的学生。一天,王某回到宿舍,室友李某让他去打开水,他不愿意,便与李某发生争执,李某辱骂了他几句,于是他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待晚上大家入睡后,王某悄悄爬到李某床上,用水果刀疯狂刺向李某的胸部头部,响声惊动了对面床上的刘某,他又挥起水果刀刺向刘某腹部。李某和刘某的惨叫声惊动了宿舍里的其他同学,王某仓皇逃出学校。
得知此事,学校立即报警,并将李某和刘某送往医院,随后在警方的追捕下,王某落网归案,在供述中,王某说自从住进这个宿舍,与李某、刘某多次发生争执,并经常被李某欺负霸凌,其他室友一般都选择视而不见,跟老师申请调宿舍也没有得到关注,那天被李某当着全宿舍的人辱骂他,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忍无可忍之下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这起事件,导致李某重伤、刘某轻伤,根据《刑法》,该市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五年,根据《民法典》,附带民事赔偿75.3万元。
至此,一场悲剧画上了句号。
- 任务一:找到这个案例中的所有主体,并评析他们的哪些行为或遭遇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
主体 | 行为/遭遇 |
设计意图:
呈现一个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更能贴近生活状态,让学生分析案件中各主体的行为,从情感角度知晓什么行为可行,什么行为不可行,从而坚定依法办事的意识。
【篇目二】“改写人生”
情境:“王某是某市中学的学生,他很苦恼,从进入这个宿舍,他总是和李某、刘某产生争执,尤其是李某,总是当着全宿舍的面用言语辱骂他,搞得他痛苦不堪,他向老师申请换宿舍,老师建议他与舍友好好相处,并没有去调节。就这样,某天李某再次因为打热水的事情辱骂了王某,王某心里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 任务二: 假如时光可以回流,各个小组选择一个主体重新续写故事,要求是这些主体必须做出一些改变,防治悲剧再次发生,从而改变这个宿舍的人生轨迹。
主体 | 故事改写 |
王某 | |
李某 | |
室友 | |
老师 |
学生进行故事改编分享,老师链接知识点。
- 在故事编写中,每个主体的行为都做出了调整,这些行为的依据和参考是?
法律法规,用法治思维解决纠纷。说明法治是全社会的普遍信仰,成为全体公民的一致追求,并且全体公民积极遵守宪法法律,权利得以实现,义务的到履行,法律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 故事的最终走向,凸显出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最大优势是?
社会的纠纷得到妥善处理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人们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老师:大家的故事改写思路和内容,恰恰体现了法治社会的内涵,建造一个法治社会,就是要让法治成为公民的普遍信仰,使宪法和法律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最后成功解决纠纷,实现公平正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改写事件走向,学生一定会从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矛盾,由此让学生自己得出法治社会的内涵特征。
【篇目三】“学子法官说”
情境:回到现实社会,很多悲剧发生后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改写人生,为了减少纠纷扩大化酿成的悲剧,最终打造一个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法治社会,国家做出了很多努力……
- 材料一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诸多措施。
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良性互动。
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 材料二 李某在一家运输公司做搬运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最初几个月李某能领到工资,可后来公司总是以各种理由拖欠李某的工资。李某想打官司又没钱请律师。他从广播里听说法律援助可以帮助困难群众免费打官司,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咨询。法律援助中心受理了李某的申请。最终,李某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不仅讨回了工资,还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 材料三 老王和老许两家是邻居,因为雨水排放问题产生纠纷,甚至动手打架。听到这一消息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连忙赶到现场。主任指出他们不该动手,待他们情绪稳定后,给他们讲道理、说法律,分析利弊,帮助他们认识动手打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经过劝导,两家最终协商解决了雨水排放问题。
人民调解员植根基层,来自群众,熟悉社情民意,处于预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通过人民调解,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人民调解制度已至成为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的重要方式。 - 任务三:假如你是一名法官,为了实现法治社会这一目标,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给出3——5条建议,并阐述该措施的功能和意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法官角色,提出建设法治社会的有效措施,可以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平时法治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自己阐述措施带来的意义,也是自己总结归纳出了法治社会建设的价值,完成课标要求
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阐述,老师总结知识点。
-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各个部门、组织团体和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
- 学生总结的其他点
老师:根据各位学子法官们对建议的阐述,我们很直观的感受到了法治社会建设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系列的做法,在全体公民心里播种下法治思维的种子,让全体公民形成了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当纠纷和矛盾发生时,我们也能用法治的思维正确处理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当法治社会这个基础夯实后,我们整个法治国家的建设脚步才能更加稳固和坚定。
结语: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其一我们要自觉守法,使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精神追求,其次我们更要敢于用法,用法做事,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治社会的建设,人人受益,我们必将会获得更多公平与正义的力量,这一点,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实践中得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