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选必上册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江西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

  文言文阅读专题

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B.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D.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敲扑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扑”,短的叫“敲”。此处“敲扑”代指严酷的刑罚。

B. “黔首”是先秦时期对百姓的贱称。当时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称“黔首”。

C. 陶朱即范蠡。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用“陶朱”来作为富人的代称。

D. 万乘即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始皇极力开拓疆域,巩固其地位。气势赫赫,不可一世。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向南向北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 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反衬下文秦朝灭亡的迅速,也为后文强调“仁义”埋下了伏笔。

C. 曾经横扫诸侯国联盟的秦军,面对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的陈涉及其领导的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的起义军,反被一击成溃。

D. 作者从领袖地位、作战能力军队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3. 文章极力铺叙了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请简要概括。

【答案】9. C    10. B    11. D    

12. (1)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13. (1)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2)愚民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3)弱民政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4)防民政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秦孝公”是主语,“据”是谓语,“崤函之固”是宾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是独立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以窥周室”是“君臣固守”的目的,前后连接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是先秦时期对百姓的贱称”说法错误,“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不是贱称。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指出后者远不如秦的力量强大”说法错误,依据原文“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可知,应是“后者远不如九国之师的力量强大”。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乃”,于是;“藩篱”,边疆;“却”,使……退却。

(2)“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赢”,担着;“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文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可知,秦始皇为巩固政权,派蒙恬修筑了长城来巩固边防;

依据文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可知,秦始皇为巩固政权采取了愚民政策: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依据文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始皇为巩固政权采取了弱民政策: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

依据文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知,秦始皇为巩固政权采取了防民政策: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派遣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特,巴西宕渠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秦并天下,以为黔中郡。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元康中,特随流人将入于蜀,至剑阁,箕踞太息,顾眄险阻曰:“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同移者威叹异之。

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无以为行资,遂相与诣特。特乃结大营于绵竹,以处流人。时益州刺史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尚频为特所败,乃阻长围,缘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与特相距。

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改年建初,赦其境内。于是进攻张征。征依高据险,与特相持连日。时特与荡分为二营,征候特营空虚,遣步兵循山攻之,特逆战不利,山险窘逼,众不知所为。罗准、任道皆劝引退,特量荡必来,故不许。征众至稍多,山道至狭,唯可一二人行,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特议欲释征还涪,荡与王辛进曰:“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若舍而宽之,征养病收亡,余众更合,图之未易也。”特从之,复进攻征,征溃围走。生擒征子存,以征丧还之。

二年,建平太守孙阜已次德阳,特遣荡距阜。罗尚遣大众奄袭特营,连战二日,众少不敌,特军大败,收合余卒,引趣新繁。尚军引还,特复追之,转战三十余里,尚出大军逆战,特军败绩,斩特及李辅、李远,传首洛阳。在位二年。

(节选自《晋书·李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

B. 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

C. 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

D. 及魏武克汉中/特祖武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拜为将军/北土复号之为巴氏/特少仕/州郡见异当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为黔中郡”与“剖之以为瓢”(《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以为”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

B. “缘水作营”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两句中“缘”含义不相同。

C. “若舍而宽之”与“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

D. “生擒征子存,以征丧还之。”与“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特见识非凡,异于常人。他年轻时在州郡为官,当时的人都称其与众不同,后经过剑阁时,同行的人更为他的非凡见识而感叹。

B. 罗尚的军队经常被李特的军队打败,于是在险要的地方设置围墙,沿着河水安扎营盘,与李特的军队相距七百里。

C. 李特沉毅果决,颇有见识。先前与罗尚对阵多次击败对方;与张征相持数日凶险异常,部下劝其退兵,李特不答应,后果然打败张征的军队。

D. 李特治军严整,但寡不敌众。其部队受到百姓的拥护,他自领益州牧第二年,罗尚率大军来袭,并击败李特的军队,最终李特兵败被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雨将降,年谷未登,流人无以为行资,遂相与诣特。

(2)征军连战,士卒伤残:智勇俱竭,宜因其弊遂擒之。

14. 李特的儿子李荡为了救父亲他是如何突围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①将到雨水季节,谷物还未成熟,流民无法筹集路费,就相互结伴到李特那里去。

②张征的军队连续作战,士兵伤残(很多),智勇都已穷尽,应当趁着他们溃败的时候便捉住他。    

14. ①语言上,李荡先表明态度,为救父亲殊死以战。
②行动上,李荡身穿重铠,手持长矛,高喊着向前冲,率领军队拼死作战,最后打败了张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魏武帝攻克汉中,李特的祖先李武率领五百多家人归顺魏国,魏武帝任命他为将军,北方又把他们称作巴氏,李特年轻时在州郡做事,被当时的人称为与众不同的人。

“汉中”是地点,作“克”的宾语,句意完整,应在“汉中”后断开,排除B。

“魏武”即魏武帝,应作“拜”的主语,二者构成主谓关系,不可断开,排除D。

“北土”指北方,作“号”主语,二者构成主谓关系,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以为黔中郡”中的“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设置为……。句意:把巴西设置为黔中郡。

“剖之以为瓢”(《五石之瓠》)中的“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句意:剖开来把它作为瓢。

B.错误,“缘”含义相同。“缘水作营”中“缘”,沿着。句意:沿着河水安扎营盘。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沿着。句意: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二者意思相同。

C.正确。“若舍而宽之”的“而”,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句意:舍弃并宽恕他。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中的“而”,为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

D.正确。“生擒征子存,以征丧还之。”中的“以”,介词,表原因,因为。句意:后来因给张征发丧,又放了他。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中的“以”,连词,表目的,用来。句意: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与李特的军队相距七百里”说法错误,从文中“尚频为特所败,乃阻长围,缘水作营,自都安至犍为七百里,与特相距”可知,应为“沿着河水安扎营盘,从都安到犍为绵延七百里,与李特的军队相持”。是罗尚的军队扎营延绵七百里。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登”,庄稼成熟;“流人”,流民;“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相与”,相互结伴,一起;“诣”,到。

(2)“俱”,都;“竭”,穷尽;“因”,趁着;“弊”,溃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文中“荡军不得前,谓其司马王辛曰:‘父在深寇之中,是我死日也。’”可知,在语言上,李荡先表明态度,为救父亲愿意殊死以战,这样激励将士战斗的决心。

从文中“乃衣重铠,持长矛,大呼直前,推锋必死,杀十余人众。来相救,荡军皆殊死战,征军遂溃”可知,在行动上,李荡身穿重铠,手持长矛,高喊着向前冲,率领军队拼死作战,最后打败了张征。

参考译文:

李特,巴西宕渠人,他的祖先廪君是苗族的后裔。秦朝吞并天下,把巴西设置为黔中郡。等到魏武帝攻克汉中,李特的祖先李武率领五百多家人归顺魏国,魏武帝任命他为将军,北方又把他们称作巴氏,李特年轻时在州郡做事,被当时的人称为与众不同的人。元康年间,李特随着流亡的人准备到蜀地去,到了剑阁,两腿张开坐着叹息,回过头去看那些险要阻塞的地势说:“刘禅有这样险峻的地方,却被人俘虏,难道不是庸才吗?”和李特一同流亡迁移的人都对他感叹惊异。

将到雨水季节,谷物还未成熟,流民无法筹集路费,就相互结伴到李特那里去,李特于是在绵竹城外构建大营,来安置流民。当时益州刺史罗尚贪婪残暴,成为百姓的祸患,而李特则和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救济百姓,礼贤下士,提拔人才,军政肃然。老百姓流传的歌谣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罗尚的军队经常被李特的军队打败,于是在险要的地方设置围墙,沿着河水安扎营盘,从都安到犍为绵延七百里,与李特的军队相持。

太安元年,李特自称益州牧,统领梁州、益州诸军事,改年号为建初,大赦境内。于是向张征发动进攻。张征依伏高山,占据险要,和李特相持多日。当时,李特和李荡分为两个大营,张征侦察到李特大营空虚,派步兵顺着山路攻击他,李特迎战失利,又被山险所困迫,众人不知道怎么办。罗准、任道都劝李特退兵,李特估计李荡必定会来救援,所以不同意。张征的军队来得渐多,山道非常狭窄,只可一两个人通过,李荡的军队不能前进,李荡对他的司马王辛说:“父亲在敌人包围之中,这是我以死效命的时候。”于是身穿重铠,手持长矛,高喊着向前冲去,凡挡道者必死,杀死十多人。张征的军队来救援,李荡的军队都拼死作战,张征军队于是被打败。李特主张放张征回涪陵,李荡与王辛进言说:“张征的军队连续作战,士兵伤残很多,智勇都已穷尽,应当趁着他们溃败的时候便捉住他。如果放走了他,张征恢复了元气,招收逃亡的人,其余的士兵再聚集到一起,那时想攻打他就不容易了。”李特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又向张征发起进攻,张征溃败,突围而去。李特活捉了张征的儿子张存,后来因给张征发丧,又放了他。

太安二年,建平太守孙阜引兵驻扎在德阳,李特派李荡阻挡孙阜。益州刺史罗尚派大军分多路攻击李特的大营,连战两日,李特的兵少,抵抗不住,大败而退,李特召集余下的士兵,迅速逃到新繁。罗尚的军队退去,李特又领兵追击,转战三十余里,罗尚派出大军迎战,李特全军溃败,罗尚杀死了李特及李辅、李远,将他们的首级送到洛阳。李特在位只有两年。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尊贤

[汉]刘向

①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愍王以弑死于庙梁;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充故也。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任唐睢,国独特立。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

②有贤佐者士归之。声同,则处异而相应;德合,则未见而相亲。贤者立于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管仲,桓公之贼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于桓公,七十言而说乃听,遂使桓公除报仇之心,而委国政焉。桓公垂拱无事而朝诸侯,鲍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无自危之心者,同声于鲍叔也。纣杀王子比干,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自是之后,殷兼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以齐、赵至,苏子、屈景以周、楚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校地计众,非与齐均也,然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也。

③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则其弗失可识矣。

(节选自《说苑》,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

B. 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

C. 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

D. 太公知之/故举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此处表原因,这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

B.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这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的用法不同。

C. 归,此处指归附之意,这与《论语·颜渊》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的意义不同。

D. 垂拱,文中指毫不费力,典故出自《尚书》,用在这里暗示了齐桓公任用管仲后所取得的功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运用多组对比进行论述,观点鲜明,有说服力。

B. 管仲曾经偷盗,与桓公结怨,后因鲍叔与他意气相投、品行相合而被任用,施展才华。

C. 商汤撤去三面网留一面,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的“三驱以为度”主张一致。

D. 选文旁征博引,事例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气势张扬,同时又富有文学意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周公用事也。

(2)管仲,桓公之贼也,鲍叔以为贤于己而进之于桓公。

14. 梳理文章结构,完成下面表格。

题目段落核心观点
尊贤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因此,成王在年幼时就能使诸侯朝拜,是因为有周公摄政。

(2)管仲是齐桓公的敌人,鲍叔认为管仲比自己贤能就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14. ①第一段:辅助者不在多,而在有人才。②第二段:人才的影响力;(或: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来。)③要重视人才。(或:古往今来重视人才,方能不失人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姜太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推举微子的后人立国,并为比干的坟墓封土旌表。圣人对于死去的贤人还如此厚待,何况当代活着的贤人呢?

“故”在本句中为连词,“所以”的意思,一般放于句首。所以应在“故”前断句,排除AB;

“也”为句末停顿,应在“也”后停顿,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用法含义,了解及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的原因;用来……。两句中的“所以”的用法不同。句意:这些人成为君王的原因都是相同的。/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

B.连词,表转折,却;表假设,如果。两句中的“而”的含义不同。句意:赵武灵王到五十岁时却饿死在沙丘宫。/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C.归附;称赞。两句中的“归”的意义不同。句意: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归附他。/一旦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D.解说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管仲曾经偷盗,与桓公结怨”说法错误。由原文“管仲,桓公之贼也”可知,文中只是说管仲说齐桓公的敌人,没有说他曾经偷盗。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襁褓”,小时候、幼年;“朝”,使动用法,使……朝拜;“用事”,代理政事、摄政。

(2)“贼”,敌人;“管仲,桓公之贼也”,判断句,管仲是齐桓公的敌人;“贤于己”,倒装句,比自己贤能;“进”,举荐、推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故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可知,第一段:辅助者不在多,而在有人才。

②由原文“有贤佐者士归之。……贤者立于本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何以知其然也?”可知,第二段:人才的影响力;(或: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来。)

③由原文“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可知,第三段:要重视人才。(或:古往今来重视人才,方能不失人才。)

参考译文:

尊贤

[汉]刘向

大禹依靠夏朝成就王业,夏桀却因为夏朝自取灭亡。商汤依靠殷商建立王业,商纣却因为殷朝自取灭亡。阖闾因为吴国战胜而天下无敌,但夫差却因此被越王所擒。齐威王依靠齐国在天下称强,但齐湣王却因此被吊死在祖庙的梁上;这些人成为君王的原因都是相同的,但功业事迹却不一样,原因就在于他们所用的人不同。因此,成王在年幼时就能使诸侯朝拜,是因为有周公摄政;赵武灵王到五十岁时却饿死在沙丘宫,是任用了李充的缘故。齐桓公得到管仲,多次会盟诸侯,一举匡正天下;管仲去世后,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入葬,被天下人讥笑。一个人的身上,既享受了荣耀也遭遇了耻辱,就在于任人的不同。魏国有公子无忌,使被割去的土地重新收复;赵国任用蔺相如,秦兵不敢再出函谷关;鄢陵君任用唐雎,国家便能独立保全。由此看来,国家没有贤能的臣佐和优秀的人才,而能够使事业成功树立美名,安定危难延续亡国的,从来都未曾有过。所以臣佐不求多,而要务求贤才。

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归附他。意气相投的人,居处不同却能互相感应;品性相同的人,虽未见面却能心里亲近。贤人站在本朝,那天下的豪杰就会相跟着赶来。凭什么知道会如此呢?可以这样说:管仲是齐桓公的敌人,鲍叔认为管仲比自己贤能就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进言七十多次齐桓公才听从,终于使齐桓公消除了报仇之心,并将国政托付给他。齐桓公垂衣拱手无所事事,而使诸侯前来朝拜,是因为鲍叔荐人的功劳。管仲之所以能够使齐桓公败逃而无自危之心,是由于与鲍叔意气相投。纣王杀死王子比干,箕子披发装疯;陈灵公杀死泄治,邓元离开陈国。从此以后,殷商便被西周吞并,陈国便被楚国消灭,因为他们杀死了比干、泄治,而失去了箕子与邓元。燕昭王得到郭隗,就使邹衍、乐毅从齐国、赵国赶来,苏秦、屈景从东周、楚国赶来,于是兴兵攻打齐国,将齐闵王困在莒城。考较燕国的土地和人口,不能与齐国相当,但是它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并做到这一步,是因为得到了贤士。

所以说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从的百姓,得到贤人的就会安定昌盛,失去贤人的就会危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明镜能用来照出事物的形状,往古的事能用来察知当今的事。知道厌弃往古君主危亡的原因,却不寻求追踪他们使国家安定昌盛的原因,那就跟倒退着跑却要想赶上前面的人没有区别。姜太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推举微子的后人立国,并为比干的坟墓封土旌表。圣人对于死去的贤人还如此厚待,何况当代活着的贤人呢?那么这不能丧失贤人的道理就可以明白了!

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服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

子墨子曰:“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欲起而不能,君子见之,无长少贵贱,必起之。何故也?曰:义也。今为义之君子,奉承先王之道以语之,纵不说而行,又从而非毁之,则是世俗之君子之视义士也,不若视负粟者也。”

子墨子曰:“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蓗,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蓗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①一言:指义。②倍蓗:五倍的意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蓗/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B. 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蓗/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C. 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蓗/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D. 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此为倍蓗/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事莫贵于义”和“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的意义不一样,但用法一样。

B. “令彭氏之子御”中“御”指驾驭车马,与射、礼、书、乐、数并称为“六义”。

C. “因下彭氏之子”的“下”字与“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字都是使动用法。

D. “彼苟然,然后可也”和“非恶其声而然也”中加点的“然”字意义一致。

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以语录体形式记述了墨子的言论,通过这些“义”的言论表达了“贵义”的观点。

B. 墨子认为,“今天下莫为义”,“故人”如果劝说他就算了,怎么能够阻止他去行义?

C. 墨子劝说穆贺,“穆贺大说”,说明穆贺赏识墨子,但他担心楚王不会采纳墨子的建议。

D. 墨子的观点:世俗的君子不喜欢行义之人,甚至非议、诋毁义士。认为义士比不上负粟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2)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

14. 墨子善辩,长于推理,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墨子“说穆贺”的推理过程。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仅仅让自己受苦来行义,你不如停止。”

(2)所以虽然是低贱之人,向上比农夫,向下比药,难道还不如一把草根吗?    

14. ①先摆明态度,只要主张能行之有效就行了;
②接着用比喻论证,用草根之药治病和农民交税贵族享用打比方,反驳“贱人所为不用”的观点;
③最后举例,以车夫彭氏之子的故事证明观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士坐着道说义,没有关卡的艰难,没有盗贼的危险,即使这样还不实行。那么士人计算利益,不如商人明察了。

“义”作“言”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应断开,故排除AC。

“计”作“利”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胜计”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故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A. “万事莫贵于义”的“于”,介词,比。句意: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的“于”,介词,在。句意: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B.“与射、礼、书、乐、数并称为‘六义’”说法错误。应是与射、礼、书、乐、数并称为“六艺”。

C.“因下彭氏之子”的“下”,使……下去。句意: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使……退却。句意:是匈奴退却了七百多里。

D.“彼苟然,然后可也”的“然”,这样。句意:如果惠王能像(商汤)这样,以后就可以采纳普通百姓的主张了。

“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然”,这样。句意: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故人’如果劝说他就算了”说法错误。文中“劝”是“鼓励”的意思。应该是“故人”如果鼓励他就算了。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莫”,没有人;“独”,仅仅,只有;“已”,停止。

(2)“贱人”,低贱之人;“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曾”,难道;“本”,树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的能力。

墨子“说穆贺”的推理过程,首先说“唯其可行”,表明态度,认为只要主张能行之有效就行了。

接着,墨子运用比喻论证,“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用草根之药治病和农民交税贵族享用打比方,反驳“贱人所为不用”的观点。

在最后,墨子又举出车夫彭氏之子的故事,“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彼苟然,然后可也”,此处运用举例论证的方式,以车夫彭氏之子的故事证明观点。

参考译文:

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帽、鞋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杀死你,你干这件事吗?’那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身珍贵。因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身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了。”

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仅仅让自己受苦来行义,你不如停止。”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十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九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墨子南游到了楚国,去见楚惠王,惠王借口自己年老推辞了,派穆贺会见墨子。墨子劝说穆贺,穆贺非常高兴,对墨子说:“你的主张确实好啊,但君王是天下的大王,恐怕会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百姓的主张而不加采用吧!”墨子答道:“只要它能行之有效就行了,比如药,是一把草根,天子吃了它,用以治愈自己的疾病,难道会认为是一把草根而不吃吗?现在农民缴纳租税给贵族,贵族大人们酿美酒、造祭品,用来祭祀上帝、鬼神,难道会认为这是普通百姓做的而不享用吗?所以虽然是低贱之人,向上比农夫,向下比药,难道还不如一把草根吗?况且惠王也曾听说过商汤的传说吧?过去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位普通百姓。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象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如果惠王能像商汤这样,以后就可以采纳普通百姓的主张了。”

墨子说:“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人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背着粟,在路边休息,想站起来却起不来。君子见了,不管他是少、长、贵、贱,一定帮助他站起来。为什么呢?说:这是义。现在行义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学说来告诉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喜欢不实行行义之士的言论也罢,却又加以非议、诋毁。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了。”

墨子说:“商人到四方去,买卖的价钱相差一倍或数倍,即使有通过关卡那种艰难,碰见盗贼那种危险,也一定去做买卖。现在士坐着道说义,没有关卡的艰难,没有盗贼的危险,即使这样还不实行。那么士人计算利益,不如商人明察了。”

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灌婴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断,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冈,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猬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则改)

【注】①昼: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一带。②痛哭:贾谊《治安策》中谈及时势,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之句。③趯(tì)然:心情激动、冲动的样子。①猬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B.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C.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D.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负可致之才”与“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负”意义不同。

B. 三代,文中指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今指祖、父、子三代或曾祖、祖、父三代。

C.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与“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中的“之”用法不同。

D. “此其君臣相得之分”与“苏武曰:‘自分已死久矣’”(《苏武传》)中的“分”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开门见山亮明全文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样使自己的才能获得发挥却是很难的。

B. 文章将绛侯、灌婴和贾谊进行对比,强调贾谊应该首先做好团结大臣的工作,然后推行其政治主张,

C. 最后一段阐述君主与贤人的关系,指出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重在批评汉文帝不能重用贾谊。

D. 作者在文中指出贾谊虽有卓越才能,但其自身也存在问题,这显示出苏轼犀利独到的眼光,见解透辟。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2)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14. 本文认为造成贾谊悲剧的自身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

(2)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    

14. ①不能惜君以厚,没能做到不弃其君。

②未得到大臣的拥护就急于发表意见,缺少耐心。

③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被贬后不善处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

“三宿而后”作“出”的完整状语,故“三宿而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

“其君”作“弃”的宾语,故“弃其君”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负”,具有/背着。句意: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用锦囊把它们盛起来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

B.正确。

C.“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结构助词,的。句意: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这样,(秦始皇)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

D.“意义相同”错,应为意义不同。“分”,情分/料想。句意: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重在批评汉文帝不能重用贾谊”错。由原文“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猬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重点不在批评汉文帝不能重用贾谊。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表原因,因为;“自伤”,(自己)为自己悲伤;“天绝”,夭折,短命;“穷”,逆境,走投无路。

(2)“一日”,一旦;“见”,表被动;“沮”,颓废;“振”,振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由原文“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可知,贾谊一遭受挫折便放弃努力,没有做到对君主殷勤与情谊深厚,也没有为自己施展才华而倍加努力。

由原文“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断,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可见,贾生未得到大臣的拥护就急于发表意见,缺少耐心。

由原文“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猬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可知,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被贬后不善处穷。

参考译文:

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他们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离开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灌婴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日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地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

(选自《古文观止》,有则改)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有众数十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清平官郑回因说云南王异牟寻自归于唐,曰:“中国尚礼义,有惠泽,无赋役。”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招抚境上群蛮,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异牟寻上表请弃吐蕃归唐,并遗皋帛书。皋遣其使者诣长安,并上表贺。上赐异牟寻诏书,令皋遣使慰抚之。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并自为帛书答之。十年春正月,崔佐时至云南所都羊苴咩城,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在其国,异牟寻尚不欲吐蕃知之,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佐时不可,曰:“我大唐使者,当得衣小夷之服!”异牟寻不得已,夜迎之。佐时大宣诏书,异牟寻恐惧,顾左右失色,业已归唐,乃欷歔流涕,俯伏受诏。佐时劝异牟寻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立之号,献其金印,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仍刻金契以献,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遗其弟凑罗栋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复号南诏。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银窠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滋曰:“南诏当深思祖考,子子孙孙尽忠于唐。”异牟寻拜曰:“敢不谨承使者之命。”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B.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C.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D.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金以示坚/丹砂以示赤心/皆达成都/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赍,“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中的“赍”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中的“赍”含义相同。

B.而,“令佐时衣牂牁服而入”中的“而”与“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中的“而”用法相同。

C.欷歔,也作“歔郗”、“唏嘘”,指抽咽声,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也指叹息声,感慨、叹息。在这里指抽咽声。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蕃进犯内地以云南为前锋,在险要之地设立营堡,并在当地重重加赋征兵助防,云南因此困苦不堪,试图归附唐朝。

B.在异牟寻上表请求归顺唐朝后,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后又派节度巡官崔佐时到云南。

C.异牟寻不想让吐蕃知道唐使者已到达云南,后在夜间迎接崔佐时,最终归唐,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并答应佐时的建议。

D.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并告诫南诏应当子子孙孙效忠于唐。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牟寻以为然,而无路自致,凡十余年。

(2)异牟寻帅其子寻梦凑等与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

15.纪事本末是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史书体裁。请简述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唐朝的过程。

11.C    12.A    13.D    14.(1)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

(2)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    15.①在吐蕃的盘剥重压下,云南王异牟寻打算归附唐朝;②在韦皋任西川节度使时,异牟寻派使者携带生金、朱砂到成都表达通好之意;③韦皋先派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接着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到云南,异牟寻接受了册封,南诏归附唐朝。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 “使者三辈”是定语后置句,应该在后置定语“三辈”后断开,据此排除BD; “金以示坚”和“丹砂以示赤心”结构一致,断法也应一致,所以“金”后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持有、携带/送给、赋予。两句中的“赍”含义不同。句意: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到云南。/这就是所说的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B.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用法相同。句意:让崔佐时穿牂牁人的服装入城。/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C.解说正确。 D.解说正确。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袁滋到南诏后,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错误,由原文“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稽首再拜,因与使者宴,出玄宗所赐银平脱马头盘二以示滋”可知,是异牟寻拿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然”,这样;“致”,表达;“凡”,一共。

(2)“帅”,带领;“盟”,立盟约;“盟于点苍山神祠”,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吐蕃每入寇,常以云南为前锋,赋敛重数,又夺其险要地立城堡,岁征兵助防,云南苦之。……异牟寻潜遣人因诸蛮求内附”可知,在吐蕃的盘剥重压下,云南王异牟寻打算归附唐朝;

②由原文“及西川节度使韦皋至镇……云南王异牟寻遣使者三辈……各赍生金、丹砂诣韦皋……皆达成都”可知,在韦皋任西川节度使时,异牟寻派使者携带生金、朱砂到成都表达通好之意;

③由原文“冬十月甲子,韦皋遣其节度巡官崔佐时赍诏书诣云南……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滋至其国,异牟寻北面跪受册印”可知,韦皋先派崔佐时送诏书到云南,接着朝廷任命袁滋为册南诏使到云南,异牟寻接受了册封,南诏归附唐朝。

参考译文:

云南有民众数十万,吐蕃每次进犯内地,常常以云南为前锋,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又夺取云南的险要之地建立城池堡垒,每年征兵帮助防守,云南民众因此困苦不堪。清平官郑回趁机劝说云南王异牟寻自行归顺唐朝,说:“中国崇尚礼义,对我们有恩惠,没有赋税和徭役。”异牟寻认为是这样,但没有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一共过了十多年。到西川节度使韦皋至边镇镇守时,招降安抚边境上蛮人各部,异牟寻暗中派人通过那些蛮人向他请求归顺唐朝。贞元九年夏,云南王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一批从戎州出发,一批从黔州出发,一批从安南出发,各自携带生金、朱砂来到韦皋处,黄金表明其不动摇的决心,朱砂表明其赤诚的心,都到达成都。异牟寻上奏表请求背离吐蕃归顺唐朝,并写一封帛书给韦皋。韦皋送云南的使者到长安,并上表祝贺。皇帝赐给异牟寻诏书,命令韦泉派遣使者安抚他。冬十月甲子,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诏书到云南,并亲自写帛书答复异牟寻。贞元十年春正月,崔佐时到云南都城羊苴咩城,数百吐蕃使者原先就在云南。异牟寻还不想让吐蕃知道这件事,让崔佐时穿牂牁人的服装入城。崔佐时不答应,说:“我是大唐的使者,怎能穿夷人小国的服装!”异牟寻没有办法,在夜间迎接他。崔佐时大声宣读诏书,异牟寻害怕,看身边跟随的人都变了脸色。已经归附唐朝,就抽噎流泪,俯首伏地接受诏书。崔佐时劝异牟寻将吐蕃使者全部杀死,去掉吐蕃立的称号,献出吐蕃给的金印,恢复南诏原来的名称。异牟寻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还刻制金契呈献。异牟寻带领儿子寻梦凑等人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立下盟约。夏六月,云南王异牟寻派他的弟弟凑罗栋献地图、土产贡物以及吐蕃给的金印,请求恢复南诏国号。癸丑日,朝廷任命祠部郎中袁滋为册南诏使,赐给异牟寻银窠金印,上刻文字“贞元册南诏印”。袁滋到南诏后,异牟寻面向北跪着接受册封的印信,俯身拜两拜,接着宴请使者,异牟寻出示玄宗赏赐的两个银平脱马头盘给袁滋看。表滋说:“南诏应当深切地思念祖先,子子孙孙都要向唐朝尽忠。”异牟寻行拜礼说:“岂敢不恭谨地接受使者的教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64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