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九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经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关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险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 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 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 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7. 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8.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①意志坚强:为了继续战斗,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②处事果断:一旦决定“手术”,坚决实施;③善于做思想工作:为了说服战友,或说理,或命令,或请求,切实有效。
8. 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指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错误,文中“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主要是推进情节发展,如一开始“月光一照”才能体现老胡的苍白的脸色,所以有了下文挤脓血的情节;接着“启明星贼亮贼亮的”意味着时间的推移,挤出脓血势在必行;最后“太阳已经出来了”意味着挤脓血的危险过去,所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能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把我绑起来!” “来,使劲挤它!”“帮我挤挤就好了”可知,老胡腿部受伤化脓,影响行动,且从后文“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可知,后面还有追兵,这种情况之下,老胡果断让人帮助把腿部脓血挤出,体现出处事的果断。
由“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没关系,你,你别管我!”“他猛地抖了一下”“他又是一阵猛抖”“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可知,当时没有器械,也没有麻药,是生生挤出腿部的脓血,甚至挤出了两片碎骨片,这些内容体现出老胡意志的坚强。
从当时的情境来看,老胡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了继续战斗,只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之下用土法疗伤,为了说服战友,他和“我”说理,如“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伤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小林命令,如“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这说明老胡善于做思想工作。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文学。
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文本一是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在对老胡的塑造之中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式,如为了让“我”和林大富把他绑起来,他说“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不,有任务!”,这些是语言描写,如”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这是动作描写,同时文中借助场景描写进行烘托,借助“我”和“林大富”进行衬托,作者借助这些方式塑造了一位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
文本二是纪实文学,所以重在真实,以采访、回忆的方式展现陈毅的疗伤的过程,这是真实的记录,没有环境的烘托渲染,真实展现当时的画面。
从语言来看,文本一是小说,在描写疗伤的过程中,有细致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而文本二主要是叙述事件,讲述了陈毅必须采用土法疗伤的原因以及疗伤的过程,叙事简约,语言平实简洁。
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随军散记(节选)
沙汀
一天早饭过后,贺龙将军开始在火盆边慢条斯理地换着衣服。
秘书是一个相当天真的年轻人,熬不惯沉默。他先是吃吃地笑着,后来终于孩子气地扯起乱谈来了。他亟于要表白出来的,是关于一个新从延安学习回来的断臂团长参加大小黄龙战斗时的勇敢行为。他模仿着那位勇士的神情,真像面前有架坦克那样,骂道:“扔他妈哟!”同时左手做了一个向下抛掷手榴弹的动作……
这时贺龙将军也忍不住笑将起来。他已经穿好衣服,正在扣上身的纽扣。
“这不算,”他笑着说,“你还没有看见他当红四师师长时候的情形呢。那才叫勇敢!一次在鄂西作战,敌人一师人追我们,他一个人带一班人断后,就蹲在山口上,面前摆起这么大一堆手榴弹!”他比比手势,依旧扣他的纽扣去了。而在一切都弄妥帖之后,他又重新夸奖着那位团长,承认他是一个好干部。
“这简单得很,”他着力地说,“是不是好干部你要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去看他。好的他一定坚持,一点也不悲观动摇。贺炳炎这个家伙就越打越硬,尽管环境极端困难,他也拿得出劲来!”
为了使他的意见在人们的头脑里立得住脚,贺龙是很喜欢举例子的。他接着叙述了一段大小洪山的故事。那个时候他们刚从洪湖拖出来,非常疲惫,而追击的敌人当然不会想到他们需要休息。但是,要停下来反攻吧,也有问题,他们还没有弄清敌人的番号。于是他把捉俘虏的任务摆在贺炳炎的面前,限他一天办到,他真的很快就办到了。
“你不要看他一只手吧,”贺龙又得意地补充道,“就是现在打起架来,你两个人也打不过他呢。”因为我们好奇的追问,他更用一种抑扬有致的愉快调子叙述了一通他的身世。湖北松滋人,就在长江边上住。只有一个父亲。自己原是在一家铁匠铺当学徒,因为松滋附近便是苏区,这个小铁匠忽然愿意替红军喂马了。
“可是喂了几天,”贺龙将军微笑着,“大家嫌他太小了,都不要。他还哭了他妈一场。我恰恰去碰见,就说,好好好,把他拨到宣传部去提浆糊桶子吧。那时候他才十四五岁,又不肯长,这么点高,不搭板凳就会把标语贴歪!”
正说得上劲,那个被贺龙描写的对象,忽然走进来了。矮而粗大,黑眼仁相当小,炯炯地射着闪光。一眼便可以看出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穿着整饬,他把右臂的空袖筒那么服服帖帖地塞在荷包里面,乍看起来你会以为他不过是在努力搜取东西,或者不过是一种习惯了的姿式而已。
一看见他我们就更加忍不住笑将起来。而且仿佛做戏一样,秘书又把他抛掷手榴弹的精彩动作表演了一番,这引得对方难为情地笑了。
我请他告诉我延安的轰炸情形。他简略地说了几句,而接着,却自动搬出沿途碰见的一大堆极不愉快的事件:许多坏蛋威吓老百姓,抬高物价,等等。其间一个小鬼拿着一卷电报走进来了。
这样的电报几乎每天总有一次,报告着晋西北以至大青山一带的战斗情形。但是贺龙将军并不立刻看它,他依旧倾听着断臂团长的洪亮的谈吐,而且一直带着那种愉快的神情,仿佛是在倾听一个亲骨肉谈说自己的冒险经历一样。直到那位健谈家因为觉得不合适而微笑着停歇下来的时候,他才把那一卷电报逐份看了下去。他盘着一条腿坐在炕沿,右手撑在炕上,支撑着他那略微倾斜的身体。
他有时皱皱眉毛,摇摇头,或者长长地松一口气,而在看到最末一份电报的时候,他忽然轻声地朗诵起来了:“白汝斌现已到达包头西乌拉山一带,并已在离包头五十里之地,集合人枪百余。不久可能增至二百以上……”他读着,眼角的笑纹逐渐扩展开来,终至于笑出声气来了。他坐直他那充满精力的魁梧的身体,用右手连连敲击着电报,一面环视着我们,笑道:“你们看顽固派①有什么办法呀!……”
他是笑得那样酣畅,至于呛咳起来了。停停,他又夹着笑声继续说了下去:“这个白汝斌还是他妈一条腿啊!他一出去就会搅出一个队伍来。而且在包头附近!太有趣了,正在谈顽固派!”
仿佛刚才做过繁重的工作那样,他十分舒畅地嘘了一口长气,重新展阅起电报来,但却从未停止过他那种显然是被抑止着的无声的哑笑。而这种笑,无疑只有那些饱尝世间甘苦,而又具有坦白胸怀、崇高理想的人才会有的。他笑得那样纯真而又深澈。
等到看完全部电报以后,他更显出一种沉迷在美丽幻想里的表情,微仰着头,深思地眨着眼睛,然后自语似的笑道:“这个白跛子真太有意思了!……正在谈顽固派!……”
(有删改)
【注】①顽固派:指顽固反共的国民党。
文本二:
沙汀在描绘贺龙的形象时,既没有把他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也没有把他写成粗犷蛮强的草莽英雄或江湖侠士,而是作为革命军队的普通成员,一个平凡而又伟大、可亲而又可敬的革命战士。作品概括了这个人物多方面的革命品格:既在民族战争和阶级斗争等大的方面表现了他鲜明的爱憎——对民族敌人、阶级敌人烈火般的憎恨以及对党、对干部和群众的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又在日常工作和战斗生活中,表现了他的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广博的社会知识、他的革命的人情味等。在刻画性格时,作者善于选择富于典型意义的情节和场面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充分地揭示了贺龙心灵的美、他的浓郁的人情味,从而形成其真实而富于美感意义的英雄性格。
(摘编自《沙汀<随军散记>: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直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令读者印象深刻。
B. 文本一对贺炳炎的外貌描写,简明而细致。他虽然其貌不扬,但他的闪光的小黑眼仁却令人印象深刻。
C. 文本一多处写到了贺龙的笑,既体现了人物爽朗的个性,又表现了人物对敌人蔑视的态度。
D. 文本二说贺龙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与“朝气蓬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在文本一中有多处体现。
7. 关于文本一中秘书两次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年轻秘书的形象。
B. 秘书虽然是次要人物,但是侧面表现了贺炳炎,并且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
C. 秘书第一次模仿贺炳炎抛掷手榴弹的情节,既表现出秘书的可爱,又表现出贺炳炎的英勇。
D. 秘书第二次模仿贺炳炎抛掷手榴弹时,贺炳炎难为情地笑了,这说明贺炳炎腼腆。
8. “贺龙是很喜欢举例子”,文本一中贺龙列举了贺炳炎的哪些事例?请简要梳理并概括贺炳炎的形象。
9.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 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请结合文本二划线处的评论,简要分析文本一作为报告文学,在塑造贺龙这个英雄形象时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的形象性。
【答案】6. A 7. B
8. ①介绍贺炳炎在鄂西作战时,带一班人断后的事迹,体现了人物勇敢无畏品质。
②介绍贺炳炎一天就完成捉俘虏任务的事迹,体现了人物本领高强的特点。
③介绍贺炳炎的身世和参加红军的经历,体现了人物积极投身革命的赤诚品质。
9. (1)新闻的真实性:文章没有把贺龙塑造成“超人”或英雄侠士,而是把他塑造成平凡又伟大、可亲又可敬的战士。如文本一中贺龙对秘书的亲和、对贺炳炎的欣赏、理解,都体现了他真实的个性。
(2)文学的形象性:
①善于选择富于典型意义的情节和场面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如文本一通过对贺龙情不自禁夸奖断臂团长的情节的叙述,和对贺龙看电报这一典型场面的描绘,来表达他对好干部发自内心的喜爱。
②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充分地揭示了贺龙心灵的美、他的浓郁的人情味。如文本一中,贺龙看电报过程中“皱皱眉毛”“眼角的笑纹逐渐扩展开来”“十分舒畅地嘘了一口长气”“深思地眨着眼睛”等细节描写,反映了贺龙将军内心的变化,表现了贺龙将军为白汝斌打开工作局面感到由衷的高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错误,文中人物对话较少,只在开头部分有,对话也是为了引出后面贺龙将军的话,而文本主要是贺龙将军语言描述。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B.“秘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表述有误。文章只在开头部分写到秘书“他先是吃吃地笑着,后来终于孩子气地扯起乱谈来了”,写秘书是为了引出人物贺炳炎,然后主要写贺龙将军对贺炳炎的描述,因此秘书并非线索人物。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你还没有看见他当红四师师长时候的情形呢。那才叫勇敢!一次在鄂西作战,敌人一师人追我们,他一个人带一班人断后,就蹲在山口上,面前摆起这么大一堆手榴弹!”,贺龙将军介绍贺炳炎在鄂西作战时,带一班人断后的事迹,“那才叫勇敢”,通过贺龙的赞美体现了人物勇敢无畏品质。
“那个时候他们刚从洪湖拖出来,非常疲惫,而追击的敌人当然不会想到他们需要休息。但是,要停下来反攻吧,也有问题,他们还没有弄清敌人的番号。于是他把捉俘虏的任务摆在贺炳炎的面前,限他一天办到,他真的很快就办到了”,贺龙将军介绍贺炳炎一天就完成捉俘虏任务的事迹,“限他一天办到,他真的很快就办到了”,体现了人物本领高强的特点。
“湖北松滋人,就在长江边上住。只有一个父亲……这个小铁匠忽然愿意替红军喂马了。‘可是喂了几天,’贺龙将军微笑着,‘大家嫌他太小了,都不要。他还哭了他妈一场。我恰恰去碰见,就说,好好好,把他拨到宣传部去提浆糊桶子吧。那时候他才十四五岁,又不肯长,这么点高,不搭板凳就会把标语贴歪!’”,贺龙将军介绍贺炳炎的身世和参加红军的经历,“愿意替红军喂马”,人家嫌他小不要他,还哭鼻子,搭板凳贴标语等体现了人物积极投身革命的赤诚品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体裁特征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新闻的真实性:
文本二第一处画线句写“沙汀在描绘贺龙的形象时,既没有把他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也没有把他写成粗犷蛮强的草莽英雄或江湖侠士,而是作为革命军队的普通成员,一个平凡而又伟大、可亲而又可敬的革命战士”,结合文本一来看,文章开头写秘书“是一个相当天真的年轻人,熬不惯沉默。他先是吃吃地笑着,后来终于孩子气地扯起乱谈来了”,而贺龙并未因此训斥他,相反,“这时贺龙将军也忍不住笑将起来……‘这不算,’他笑着说……”,这里写贺龙的“笑”,表现出他没有首长的架子,对秘书很亲和;还有他对贺炳炎的事迹了如指掌,对贺炳炎从内心欣赏,如“是不是好干部你要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去看他。好的他一定坚持,一点也不悲观动摇。贺炳炎这个家伙就越打越硬,尽管环境极端困难,他也拿得出劲来!”,这些描写都体现出人物真实的个性。由此可见文本一没有把贺龙塑造成“超人”或英雄侠士,而是把他塑造成平凡又伟大、可亲又可敬的战士。
文学的形象性:
文本二第二处画线句写“在刻画性格时,作者善于选择富于典型意义的情节和场面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变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充分地揭示了贺龙心灵的美、他的浓郁的人情味,从而形成其真实而富于美感意义的英雄性格”,结合文本一“‘这不算,’他笑着说,‘你还没有看见他当红四师师长时候的情形呢。那才叫勇敢!一次在鄂西作战,敌人一师人追我们,他一个人带一班人断后,就蹲在山口上,面前摆起这么大一堆手榴弹!’”可知,描写贺龙情不自禁夸奖断臂团长;“他有时皱皱眉毛,摇摇头,或者长长地松一口气,而在看到最末一份电报的时候,他忽然轻声地朗诵起来了”“他坐直他那充满精力的魁梧的身体,用右手连连敲击着电报,一面环视着我们”,描写贺龙看电报的场景,通过这些典型情节和典型场面的描写,表达他对好干部发自内心的喜爱。
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充分地揭示了贺龙心灵的美、他的浓郁的人情味。文本一的细节描写有多处,如贺龙看电报过程中“皱皱眉毛”“眼角的笑纹逐渐扩展开来”“十分舒畅地嘘了一口长气”“深思地眨着眼睛”等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反映了贺龙将军在看电报过程中内心的变化,而“笑纹逐渐扩展”“舒畅地嘘了一口长气”又表现了贺龙将军为白汝斌打开工作局面感到由衷的高兴。此外,“他盘着一条腿坐在炕沿,右手撑在炕上,支撑着他那略微倾斜的身体”“用右手连连敲击着电报,一面环视着我们”这些动作描写,传神地刻画了贺龙看电报时的情形。还有语言细节的描写,如“太有趣了,正在谈顽固派”“这个白跛子真太有意思了!……正在谈顽固派!……”展现了贺龙看电报时愉悦的心情,他为白汝斌的革命工作开展的好而高兴。
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
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
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
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
“娘让你回去吃饭。”
“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
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
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
B. 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
C. 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
D. 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两次使用,意蕴深刻。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的炎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 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C. 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
D. 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8. 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 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②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③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9. ①连缀全文情节。“抡镐头”这一细节,把全文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清晰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突出爹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意在表现爹对土地的痴迷热爱和执着坚守;③深化小说主题。最后写娘扛着镐头和我从爹手里接过镐头劳作的情景,表现出我和娘理解了他对土地的痴情,暗示这种对土地依恋坚守的精神将传承下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误。由后文“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可知,娘并没有因为和爹吵架而心生怨恨,而是担心爹。
B.“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错误。联系“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可知,“我”不情愿是不想去叫爹;由“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等句子可知,“我”的心通透起来是听了父亲说的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两者不是阐述同一件事,构不成铺垫。
C.“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错误。由原文“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可知,爹思考的是土地与人的关系。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错误。结尾处“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句关于太阳的描写,烘托了我被爹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感动,理解了他的做法。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文章“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可知,秋阳非常毒辣,晒得土地滚烫。由此可概括含义: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
由“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可知,爹对土地异常执着与热爱,由此可概括含义: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
由爹说的话“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可知,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是人最终的归宿,由此可概括含义: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抡镐头”的情节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爹和娘吵架时,“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第二次出现在文章中间我去找爹回家吃饭时,“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第三次出现在文章末尾我听完爹的“哲理”后,拿起镐头回家,“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抡镐头”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文章各个情节。由此可概括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等句子的描写写出了爹努力开垦的场景,描绘了爹热爱土地的形象;第二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等细节描写,将爹和土地融为一体,烘托了爹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由此可概括答案②;
文章最后一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是在“我”找到了爹,爹对“我”阐述了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时候。通过爹的解释,“我”的心变得通透了起来,对爹的热爱有了理解,因此,“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这时,娘也“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和娘对爹的行为从不理解到理解,升华了主题。由此可概括答案③。
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次美术作业
曾子恒
我上了岸,一路踩着铺在青石板上的月色,来到了那家民宿,一座青砖砌成的房子。屋子里漆黑一片,只有吧台处杵了根蜡烛,火苗与墙上的人影正扭成一团。主家打着哈欠,伸个懒腰,缓缓起了身。他告诉我,这块儿停电了。我并未询问来电的时辰,只是管他要了支笔。他打起一两分兴致,揉着眼问道,要笔做什么?我淡淡地笑着说,画笔落船上了,明天交不上作业,您就可以上鱼肚子里找我了。
主家笑着,从笔筒里随意掏了支笔,交给我。随后,他引我上木梯,往我房间的方向一指,便下了楼,消失在一片哈欠声中。蜡烛熄了,窗外的月夜亦被云团玷污,不肯施舍半点光亮。我摸着黑,依凭知觉,找到自己的阁间,里边没有厕所,也没有床,只对着窗户摊开一条被子,美其名曰大床房。难顾其他,我被寒冷压在地板上,一溜烟地钻入被子,翻腾一阵之后,才嫩芽一样探出了头,将速写纸铺在窗前。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作业,也是我的最后一根稻草。灵感枯竭了大半学期,一份作业未曾交过,这次再呈白卷一张,则要板上钉钉挂科了,毕业保准无望。而我孑然一身,生活没有半分着落,或许只有无路一条了。当然,我绝非应付之人,断不会为了交差,去侮辱自己的职业与良心。本次画作主题为“沧桑”,显然出题官为了学生们的毕业绞尽脑汁,才想了个如此宽泛的主题。临近上交之日,我花尽几乎所有积蓄,远赴这座久违的古镇,只为在一片古意的包裹下,勾绘出几分“沧桑”。
小雨淅沥起来,一股寒意钻进窗子,附着在四壁的一片冷灰之中。没有月光,霓虹灯也陷入哑然,只有天上时不时划过闪电,不是暗红色的即是银白色的。我趴在黑暗的麻木中,手和笔僵在了一块儿,一时难以动弹,只能眼看时间溶在雨里,一滴一滴,朝着白昼流逝。我的心头冒起些许凉意,想到通宵与长夜对峙,笔尖却未挪动半分;待到阳光打捞起古镇,渔民也会打捞起一具废铁般的躯壳。毕竟,父亲的嘱托都未曾实现,倒也谈不上多中用了。
十三年前,我还是个八岁孩子,父亲得了白内障,眼前的青砖乌瓦、小桥流水,慢慢变成一团混沌,直至完全涂上黑色。我常问他,爸,你的眼睛什么时候能好?他总会告诉我,爸的眼睛,怕是好不了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再也见不到这座镇子的模样了。我说,那我把我看到的,都告诉爸你,好不好?他笑着说,你小子还是把拖欠的美术作业画完吧,哪天你把咱们的镇子画好咯,爸兴许就看见哩……只可惜,这份作业仍无音讯,从那份拖欠的“家乡”,到如今的“沧桑”,过去了十三载,父亲的尸骨已冷却七年了。临终前,他从轮椅上站起,佝偻着身子,走到桥边,睁着失去光泽的双眼,默默地对着远方,一轮两山之间抛锚的落日。
想到这里,我一时情难自已,手中的笔潜行在一片漆黑之中,沙沙地动了起来。那个背影,令人终生难忘。追忆父亲时,我也曾挥动画笔,试图描摹出那份遒劲的沧桑,可每次均以失败告终,速写纸总被揉作一团,丢进垃圾篓。这次,回忆愈发清晰,一种埋在心底的不知名情愫正油然往上蹿,随着我的血液,漫至我的指腹,传到笔尖,一滴滴向纸上涌去。从背影,到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再到远方的山岗、落日。整个过程,似乎都是一气呵成。画完之后,我长叹一口气,仿佛站在夕阳之下的不是父亲,而是衰朽的自己。
短暂地安眠之后,清晨与朝阳向古城敞开胸怀。我缓缓揉开惺忪的睡眼,伸了个懒腰,身子终于不再僵硬,四肢也暖和起来。阳光从窗外洒进来,抹在我脸上,晒出一脸浅浅的红晕。我惬意地转过身子,伸出手指,指腹划过那幅层次分明、沧桑的诗意跃然纸上的画稿,从边角的空白,到背影,到……一片空白。
昨夜黑暗之中,未曾注意,那支不中用的笔,画完背影的头部,便没了墨水,只留下一些笔划过的坑洼与沟壑,和画中人眼前的一地虚无。
我又揉了揉眼睛,向窗外看去,除了河流沿岸的几户民宿,古城早已没了桥,没了房子,没了砖瓦,只剩下遍野杂草,以及那条河,深不见底的河。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穷困潦倒,艺术追求上也不顺利,文中展现了“我”的无奈,流露出对如“我”一样的人的同情。
B. 民宿主家对待房客态度上可有可无,动作上非常随意,原因是“我”夜晚投宿,又恰好碰上了停电。
C. 文中景物偏冷色调,荒芜、冷寂,透着一股凉意,与《故都秋》的意境相似,颇有物衰美学意蕴。
D. 文中“我”的父亲辛劳且病痛加身,但是他像天底下所有的父辈一样,不忘叮嘱儿子、鼓励儿子。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子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我”因为寒冷缩在被子里,只露出一点头的形象。
B. 文章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我”的心情变化过程:担心、悲凉,慨叹、愧疚,安定、惬意,惊愕、茫然。
C. “我”交不出作业,想选择轻生。以“废铁”形容“躯壳”,隐藏着“我”对世界的不甘心和无言反抗。
D. 文章最后运用了欧·亨利式的惯常手法,虽是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展现出作者精湛的文学技巧。
8. “那只笔”看起来可有可无,实则是撬动全篇的关键。请分析这支笔的作用。
9. “沧桑”在文中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情节上:为文末画作上“一地虚无”做铺垫,让情节突转在情理之中;推动情节发展,让故事情节实现三步腾挪——借笔,用笔,笔“断”画空;②人物上:丰富“我”沧桑满身的外感形象,连最重要的作画工具都遗失了;③主旨上:以小见大,虽是小物却让“沧桑”显得意味深长,表达对人生不断遭遇沧桑变故的深层喟叹。
9. ①是美术作业的主题;②是父亲沧桑的背影和由壮年健康、期待到老年衰病、牵挂的变化;③是古城沧桑的诗意;④是“我”遭遇的满地沧桑的现实——画作因为笔断水一大片空白;⑤是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不断遭遇沧桑变故的深层感喟,也许是悲,也许存喜,也许有诗意、冷暖,也许仅是一次次冷静下来的回顾,引发读者体味思考:人生的百味在于品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流露出对如‘我’一样的人的同情”有误。文中没有流露出对如“我”一样的人的同情,过度解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世界的不甘心和无言反抗”错误,以“废铁”形容“躯壳”是显示自己的无用,不被认可,而“不甘心和无言反抗”则主要是体现在“当然,我绝非应付之人,断不会为了交差,去侮辱自己的职业与良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原文中,从开始“我并未询问来电的时辰,只是管他要了支笔”,到刚开始作画时“我趴在黑暗的麻木中,手和笔僵在了一块儿,一时难以动弹,只能眼看时间溶在雨里,一滴一滴,朝着白昼流逝”的无从下笔,到后来画思泉涌“想到这里,我一时情难自已,手中的笔潜行在一片漆黑之中,沙沙地动了起来”,直到最后才发现“昨夜黑暗之中,未曾注意,那支不中用的笔,画完背影的头部,便没了墨水,只留下一些笔划过的坑洼与沟壑,和画中人眼前的一地虚无”。“我”针对“笔”产生的不同行为,让故事情节实现三步腾挪——借笔,用笔,笔“断”画空,因此推动了情节发展;而最后笔“断”画空的结局,也与前文深夜借笔、摸黑作画等情节一脉相承。所以,前文对“笔”的描写也为文末画作上“一地虚无”做铺垫,让情节突转在情理之中。
“我”以作画为生,按理来说画笔和画稿应是“我”最重要的东西,但根据原文“他打起一两分兴致,揉着眼问道,要笔做什么?我淡淡地笑着说,画笔落船上了,明天交不上作业,您就可以上鱼肚子里找我了”可知,“我”却连最重要的作画工具都遗失了。由此可知作者对“笔”的描写丰富了“我”沧桑满身的外感形象。
根据原文“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作业,也是我的最后一根稻草。灵感枯竭了大半学期,一份作业未曾交过,这次再呈白卷一张,则要板上钉钉挂科了,毕业保准无望。而我孑然一身,生活没有半分着落,或许只有无路一条了”可知,此次作画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但就是这一次作画,因为“笔”的问题一波三折,最终走向失败。所以,作者是想借“笔”以小见大,以小物“笔”“断”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让“我”的“沧桑”显得意味深长,表达对人生不断遭遇沧桑变故的深层喟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丰富意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本次画作主题为‘沧桑’,显然出题官为了学生们的毕业绞尽脑汁,才想了个如此宽泛的主题”可知,这是美术作业的主题。
根据原文“只可惜,这份作业仍无音讯,从那份拖欠的‘家乡’,到如今的‘沧桑’,过去了十三载,父亲的尸骨已冷却七年了”可知,这也是父亲沧桑的背影和由壮年健康、期待到老年衰病、牵挂的变化。
根据原文“临近上交之日,我花尽几乎所有积蓄,远赴这座久违的古镇,只为在一片古意的包裹下,勾绘出几分‘沧桑’”可知,这是古城沧桑的诗意。
根据原文“画完之后,我长叹一口气,仿佛站在夕阳之下的不是父亲,而是衰朽的自己”以及“我惬意地转过身子,伸出手指,指腹划过那幅层次分明、沧桑的诗意跃然纸上的画稿,从边角的空白,到背影,到……一片空白”可知,是“我”遭遇的满地沧桑的现实——画作因为笔断水一大片空白。
原文借“笔”以小见大,以小物“笔”“断”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父亲的遭遇和“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我”的“沧桑”显得意味深长,而这也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断遭遇沧桑变故的深层喟叹。而最后,作者在经历一系列“沧桑”后,只是以“我又揉了揉眼睛,向窗外看去,除了河流沿岸的几户民宿,古城早已没了桥,没了房子,没了砖瓦,只剩下遍野杂草,以及那条河,深不见底的河”的景物作结。所以“沧桑”也是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不断遭遇沧桑变故的深层感喟,也许是悲,也许存喜,也许有诗意、冷暖,也许仅是一次次冷静下来的回顾,引发读者体味思考:人生的百味在于品尝。
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上
洪灵菲①
我们跑了一千多里路了,一千多里路了。我们虽然天天打胜仗,可是我们天天窘起来了。
在烈日下,在风雨中,在饥饿和缺乏睡眠的状况里面,我们一天一天的把我们的意志炼得铁一般坚强起来了。像初出发的时候一样,我们依旧不断地唱着歌。一部分意志不坚强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渐渐地失望起来了。像楚兰一样在鸣不平的人一天一天的多起来了。他们说:“太苦了!太苦了!太苦了!”
真糟糕!他们原来抱着享乐的心理来参加革命哩!那些兵士真可爱!(当然有很小很小的部分是不行的。)他们只晓得冲锋,不晓得退缩是怎么一回事!冲锋!冲锋!要有子弹的时候,他们便想冲锋!干便干,不会畏首畏尾,像他们才算是有了普罗列塔利亚特(无产阶级)的意识呢!各地的农民,不断地给我们以帮助。在他们粗糙的手里,握着欢迎旗;在他们嘶破的喉咙中,唱着革命歌。他们都知道他们的时代已经在他们的面前了!城市间的人们,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都在希望我们快一点帮助他们去,他们都被压逼得太厉害,想换一口气呢!
到了C县了。我们的队伍即刻被人民欢迎着。我们转战千里的结果,牺牲太大了。我们现时的人数和出发时的人数比较起来,减少三分之一了。但我们决不退缩,我们都明白,我们的死者,是我们到成功之路去的桥梁。每天,每天耳边都听到子弹的声音。但我们这救伤队死的却是很少。这真奇怪,难道不怕死的结果,连子弹都害怕我们么?在一场混战中,我们这队女兵居然有了打仗的机会了。我和密司吴,密司黄都没有死;我们的子弹却的确地穿进了几个敌人的胸里去了。我们几个人今天为了这件事简直欢喜得忘记吃饭。
“小妹妹,你的短短的手腕居然亦能够开枪?呵!呵!”
“为什么不能够!我的枪术比你还好哩!”
“二妹呢!你今天的成绩怎样?”
“也不很坏!嘻!嘻!”
我们谈说着,充满着一种有目的的快慰。
楚兰和那位大人物,似乎愈加亲密起来了。浪漫得怕人,在这样危逼的状况下,他们还在闹恋爱哩!他们爱安闲,爱享福。楚兰居然由小姐式变成少奶式了,她一路不是坐轿便是骑马,没有好东西便不吃,没有好衣衫便不穿。有些时,她甚至调脂弄粉起来呢!唉!放弃着伟大的工作不做,她只愿做一个玩物!
由这场战争里面,我深深地感觉到小资产阶级在这伟大的时代之前一定不能够干出一点重要的工作出来,除非他们已是获得普罗列塔利亚的意识。
……
睁开眼睛来,发觉得自己睡在红十字会的病榻上。这种景象,简直令我吓昏了,为什么,为什么我会睡在这病榻上呢?因为被包围的缘故,我们的大队和敌人冲锋到二十次以上,但结果是失败了,失败了。我们的战士差不多都饮弹而没;我们的发亮的枪都被敌人贪婪地拿去了。我们的大旗被撕裂了,我们的战马被他们宰了,以为犒赏军士之用,这些事都是一二天以前的事吧,我实在是朦胧地记不清楚了。
当敌军入城的时候,我才跟着大队一道出走。被敌人赶上的时候,我从城墙上跳到城下去。我以为一切都完了。谁知我却被他们抬到这红十字会里面来就医。我当然是曾经发昏过,但已经发昏了几天,我实在不能够知道。
我开始感觉到全身疼痛,我的四肢和头部都跌伤了。是正午时候,窗外日光黄澄澄地照着,隐隐约约间有几叶芭蕉的大叶在风里招展着。蝉声怪嘈杂的在叫着,天气还热呢。
我躺在这样凄冷的病室里面,整个地被浸入孤独的毒浆里。我想起我们的战士,想起我们的大旗,想起我们的口号,想起我的两个小妹妹。我觉得我躺在另一个世界里面了。这世界对于我整个地变成一种嘲弄。于是,我想起我的枪来,然而那已经老早被他们拿去了。啊!他们把我的枪拿去,简直比较把我的生命拿去,还要令我难过。有了一二个白衣白裙的看护妇时不时到来看我,她们似乎很怜悯我一样。我对她们有一些感激的意思,同时也有些看不起她们。她们的思想太糊涂,她们用一种怜悯的心情来看待我,简直是错误了。我们所需要的是谅解与同情(当然这些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重要部分)。我们是绝对不需要人的怜悯的。
夜里头,我的伤口愈加疼痛起来,在惨白色的灯光之下,我想起我的死去了的父亲和母亲。我几乎流下眼泪来。但我终于把它忍住。
……
我真不知道怎样说出我的快慰,今天密司吴和密司黄都被送到这医院来,和我住在一处了,她们本来没有病,也没有伤;因为没有地方归宿,终于被他们送到这医院里来了。
我和我的两位小妹妹见了面便紧紧地抱在一处,这回却禁不住哭起来了。
“怎样干?”
“且住他几天再说,我们都太疲倦了,躺一躺不要紧吧!呵!呵!呵!”
“依旧是顽皮!”
说了一回之后,我们依旧唱歌起来了。
我们像初出发的时候一样快乐,我们照旧在笑着。
一九二六年
(有删改)
【注】①洪灵菲,笔名林曼青,广东潮安人。“左联”五常委之一,1934年夏在南京雨花台被国民党宪兵杀害。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那些兵士”“只晓得冲锋,不晓得退缩是怎么一回事”,这体现了他们英雄主义的精神。
B. 第三段中的“他们”指代不同阶层的群体,他们对战争的各种态度揭示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C. 对于打败仗一事,“我实在是朦胧地记不清楚了”。“朦胧”一词表明“我”对失败的极度恐惧心理。
D.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残酷的革命战争,却没有描写血腥的战斗场面,这样能给读者留下大量想象空间。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这次行程之长,暗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感受。
B. 小说画横线一段的环境描写,衬托了“我”跌伤后全身疼痛时烦闷、痛苦和绝望的心境。
C. 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呵!呵!”“嘻!嘻!”与“呵!呵!呵!”表现了人物的爽朗的性格。
D. 小说中“我”与密司吴、密司黄重逢的情节与前文一起打胜仗的情节相呼应,结构严谨。
8. 小说着力塑造的是革命女兵们,为什么还要塑造“楚兰”这一人物?试简要分析。
9.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心灵独白式的叙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6. C 7. B
8. ①写“楚兰”是为了反衬“我们”这些抗战女兵的形象,通过楚兰的小资产阶级的形象的刻画凸显了“我们”这些抗战女兵的信仰坚定、坚定顽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②加入和“楚兰”有关的内容,反映了战争年代不同的人生选择,丰富了故事情节,使情节更具真实感。③“楚兰”代表了一批意志软弱的小资产阶级,表达了作者对小资产阶级的批评,丰富了主题。
9. 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心灵独白式的叙述方式,在叙述中,穿插直抒胸臆的抒情议论,能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我”的抗战女兵坚韧顽强、信仰坚定的形象更加丰满。②采用第一人称心灵独白式的叙述方式,有利于抒情言志,点明主旨,表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③采用第一人称心灵独白式的叙述方式,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有代入感和亲切感,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对失败的极度恐惧心理”错,结合原文“我当然是曾经发昏过,但已经发昏了几天,我实在不能够知道”可知,“朦胧”一词表明“我”打仗后处于昏迷状态,才会对当时的事记不清,不是对失败的极度恐惧心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绝望的心境”错,结合原文“被敌人赶上的时候,我从城墙上跳到城下去。我以为一切都完了。谁知我却被他们抬到这红十字会里面来就医”“我躺在这样凄冷的病室里面,整个地被浸入孤独的毒浆里”“这世界对于我整个地变成一种嘲弄”“我们是绝对不需要人的怜悯的”可知,“我”是打仗时晕倒被敌方医院收治,所以心情是烦躁、痛苦,但没有绝望,依然保持着尊严和斗志。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
从原文“我们依旧不断地唱着歌。一部分意志不坚强的小资产阶级分子渐渐地失望起来了。像楚兰一样在鸣不平的人一天一天的多起来了”等语句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抗战女兵,写有小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楚兰是为了反衬女兵的形象。
从原文“楚兰和那位大人物,似乎愈加亲密起来了。浪漫得怕人,在这样危逼状况下,他们还在闹恋爱哩!他们爱安闲,爱享福。楚兰居然由小姐式变成少奶式了,她一路不是坐轿便是骑马,没有好东西便不吃,没有好衣衫便不穿。有些时,她甚至调脂弄粉起来呢!唉!放弃着伟大的工作不做,她只愿做一个玩物”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抗战女兵不畏牺牲的军旅生活,加入楚兰的情节,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不同的境界、不同的选择也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使情节更真实动人。
从原文“由这场战争里面,我深深地感觉到小资产阶级在这伟大的时代之前一定不能够干出一点重要的工作出来,除非他们已是获得普罗列塔利亚特的意识”可以看出,从楚兰的经历,“我”对小资产阶级有了更深的认识,表达了在这个时代中贪图个人享乐的小资产阶级的批评,丰富了文章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从原文“我们现时的人数和出发的人数比较起来,减少了三分之一了。但我们决不退缩,我们都明白,我们的死者,是我们到成功之路去的桥梁”“这真奇怪,难道不怕死的结果,连子弹都害怕我们么”等语句直抒胸臆,塑造了视死如归、意志顽强的抗战女兵的形象。
原文结尾处“说了一回之后,我们依旧唱歌起来了。我们像初出发的时候一样快乐,我们照旧在笑着”等语句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彰显主旨,震撼人心。
原文“夜里头,我的伤口愈加疼痛起来,在惨白色的灯光之下,我想起我的死去了的父亲和母亲,我几乎流下眼泪来。但我终于把它忍住”非常真实的表现了女兵在病榻上的情况和心理,能让读者感同身受,进而更加理解和敬佩这些意志坚定、视死如归的战士,所以采用第一人称心灵独白式的叙述方式,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有代入感和亲切感,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密封罐子
袁哲生
他盘腿坐在客厅的榻榻米上,前方的小方桌上有一碗蒸腾着热气的乌龙面,规规矩矩的一碗面,装在圆口的小铝锅和井字形的木格子里。桌面上,还躺着一枝刚从院子里折下来的白色山茶花,素净的花瓣羞怯地依偎在一起,泛起丝绸般的月光,仿佛是一个沉睡中的女婴。
他的镜片上泛起一片迷蒙。
八年前,他和妻在毕业旅行的途中,来到这偏僻的山城,发现了这间当时已荒废的日式木房子,和院里那株盛放的山茶树。当时,妻的欣喜神情就像一尾刚被钓者重新放回溪流里的小鱼,仓皇而幸福。
婚后一年内,妻便把屋子打理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而他也习惯了在晨起后,坐在凭窗的大木桌旁临几个文徵明体的大字。他写得很慢,比晨光自木格窗棂外漫进来的速度还要慢。有时,一阵清淡的花香自窗外经过,他便放下毛笔,抬起头,好像在目送一位老邻居,等花香走过,再重新添加几笔,补完一个字。
妻说他的毛笔字写得极好,不应该放弃。他只觉得早起很好,于是便起得愈来愈早;至于写字,他倒不甚在意,临帖而已,日子久了自然像。他不心急。
晚上他们大多吃热腾腾的乌龙面。两只圆鼓似的铝锅架在井字的木框格里,白色的水煮蛋,白色的面条。他们没买电视机,因为早睡早起,看的机会不多。
妻是否的确也不想要小孩子,他没有认真地问过,只是在学校里到处都是小孩子,他觉得好像什么都不缺了。他没有什么太大的烦恼,在山城生活这些年以来,这一直是最令他担心的地方。
妻过世之后,他又独自生活了一年。这一年之中,母亲是唯一上山来看过他的人。“当初生个小孩就好了。”偶尔,在母亲下山离去之后,他在客厅里独自吃面的时候,耳畔会突然冒出这一句话来。
半边月亮从茶树顶上探出头来,水洗过的光泽,像是面锅里冷去的蛋白。
确定了正确位置后,他小心翼翼地从茶树下铲起第一把泥土,崛开的地方,细小的须根流出白色的汁液,像一束被切开的血管。那个玻璃罐子还在更深的地方,他记得很清楚。搬到山上的第三个元宵节夜晚,他和妻一起埋藏了这个西班牙手工制的玻璃密封罐子,地点是妻挑选的,在茶花树下。
那晚他刚刷过牙准备写几个字就睡觉,原本平静的屋外突然传来一串小孩子的嬉闹声。正在院里浇花的妻子唤他出来看,是一群邻家小孩正提着一只只灯笼,打门口经过。那些小孩他全认得,正在尖声吵闹的是还未上学的小阿珠,她哥哥阿治独占了一把红色的小蜡烛,她正气恼着牛奶罐里的火光快灭了呢!
“好好玩哦,好想提灯笼哪。”妻说。
他也找来两个空牛奶罐,用一根钉子在底部打了小圆洞,再用一根细铁丝串起两个简陋的灯笼;妻从厨房里搜出了为台风天而准备的蜡烛,他用打火机在蜡烛底部烧了一下,把蜡烛黏在圆形的牛奶罐里。等他和妻一人提了一个灯笼走到门外时,那群小孩早已经不见了踪影。
“奇怪,刚刚还闹哄哄的,怎么一下子就静悄悄了。”妻望向树林那头,除了一盏昏黄的路灯之外,只剩下一片漆黑的夜色。
那天晚上,他陪着妻在山间的小路上提灯笼,他们像两只迷路的萤火虫在黑夜里寻觅那群灯笼,直到点完了所有的蜡烛,都没有找到。那个夜晚,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固执。
半夜,他们客厅里的灯还亮着。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妻说。
“什么游戏?”
“就是各自写下一句最想告诉对方的话,然后装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再把它埋在土底下,过二十年后才可以挖出来,看看对方写了什么。”
“无聊。”
“哪会无聊!”
他知道拗不过妻,便走进书房里去。虽然只要交出一句话,他却感到异常烦闷。“好了没?”妻在客厅那头不停地催促着。“二十年之后,妻必定早就忘了这事了吧。”他在心里想着,便把空白的纸片卷起,再对折。妻已投入她的纸片了,他故作神秘地笑了笑,也投下他的。
院里的茶花树下挖出了一个一尺多深的洞,他取出那个玻璃罐子,用手抹掉外边的一圈泥土。月光下,他举起那个密封罐子,光线穿过玻璃。他看见罐子里只剩一张纸片,还未打开盖子,他便已经猜到了:剩下来的必定是他当年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他知道,在埋完罐子之后,妻必定曾经背着他挖出罐子,取出纸片来看。当妻发现他投入的只是一张空白纸片时,就把她自己的那张给收走了。
那,妻的纸片上,究竟写了什么呢?
他打开罐子,取出那张空白的纸片,然后重新扣上罐盖,再把它埋回土底下。他笑了。
游戏结束了,或者说,才刚刚开始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早在那个提灯的夜晚,妻便已经离他而去了。
(选自《联合文学》,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他写毛笔字,觉得书法能够消磨时光,放松心情,妻子建议他不要放弃。
B.文章说他在山城生活这些年以来,没有太大烦恼,妻子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满足。
C.文章写那一群提灯笼的小孩嬉游的场景,意在为下文妻子要求我做灯笼和半夜提着灯笼找灯笼的情节做铺垫,表现妻子对小孩子的喜爱之情。
D.文章中我投入的那张空白纸片,也代表了我对这个游戏的态度,我不想写,是因为我隐约猜到了妻子的秘密却不知如何面对,表现出他的逃避和自欺。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述方式上,作者综合运用了顺叙、倒叙和插叙,整个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中来回穿插,给人带来一种惝恍迷离、恍若隔世之感。
B.在叙述视角上,小说全篇仅用限知视角,将男主人公与妻子八年来和谐美满的婚恋故事讲述得温柔细腻,笔调像一首散文诗一样云淡风轻。
C.在情感表达上,作者讲述故事非常克制,虽没有展示尖锐的矛盾冲突,却平和细腻地将夫妻二人的情感困境解剖给读者看,读来有一种别样的疼痛。
D.在艺术风格上,作者综合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白色”也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含蓄蕴藉,有东方文学的典雅之美。
9.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的作用。
10.小说以“密封罐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B 8.B 9.①从内容上看,运用比喻和拟人;写出白色山茶花的纯洁素净、宁静娴雅之美。山茶花既是男子对亡故妻子思念的情感载体,又隐喻夫妻曾经的幸福生活;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男子陷入对亡妻的回忆做铺垫。 10.①情节方面:密封罐子是故事的物线,起着串联核心情节的重要作用;②形象方面:密封罐子是对他们夫妻关系疏离的隐喻:他们心底的秘密都要通过这密封罐子来获悉,他们的爱情,也像被关在这密封罐子中,慢慢褪色消逝;③主旨方面:揭示主题,作者通过讲述一对爱人,甜蜜爱情背后是彼此在婚姻里深深的不可言说的疏离和孤独,也象征看似亲密的人际关系背后深深的疏离与孤独。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
B.“妻子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日子过得十分舒心满足”错误。结合“妻是否的确也不想要小孩子,他没有认真地问过”可知,妻子未必也像他一样对生活无欲无求。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小说全篇仅用限知视角”“和谐美满的婚恋故事”错误。应是在全知视角下也运用了限知视角(对男子来说,是限知视角);“和谐美满”只是表象,因为在“和谐美满”的表面之下,妻子内心的孤独我并不理解。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在这个句子中,说刚摘下来的“白色山茶花”“羞怯地依偎在一起”,这是将“山茶花”人格化,赋予花以人的神态和动作,显得亲切生动,尽显“山茶花”的纯洁、素雅、安娴;同时又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之比喻成一个“沉睡中的女婴”,再显“山茶花”的宁静和安谧;这其实是一个隐喻,隐喻夫妻之间曾经的幸福和甜蜜,此处写山茶花,其实就是在写男子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另外从结构的角度看,这段描写也为男子回忆与妻子在世时的情节打开了一扇门,有推动后面情节铺展的作用。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一篇小说的标题通常有构成作品的行文线索、揭示人物性格、暗示作品主题、象征某种性格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本篇小说以“密封罐子”作为标题,其实就起到了行文线索的作用,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围绕“密封罐子”铺展开的,所有看似的幸福、甜蜜、秘密以及思念、孤独、反思都被藏在罐子里,所以说“罐子”是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是一条重要的物线。
再者,“密封罐子”是一个隐喻,象征着一种被表象的幸福和甜蜜遮掩住的孤独和疏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隐形的隔阂,他们的心思都要通过玩这个密封罐子的游戏来传达获悉,所以作者设置这样一个物象,其用意在于揭示这对夫妻的感情困境,塑造他们看似安和其实孤独又疏离的形象。
另外,作品写男子对亡妻的怀念,既是在表达一种思念,也是在表达一种反思,妻子有不能直接道明的东西,她想寻找与男子对等的交换,发现男子没有交换的内容,就撤回了自己的东西,所以她的秘密却永远无法知道了,这是一种带人脱离日常熟悉环境、置身一桩有些绝望的孤独事件中的感觉,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凡人世界里常常存在的深深的不可言说、无法言说的孤独与疏离感,要寻找答案,或许只能求诸自己,这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