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网络文艺等大众艺术流行的时代,出现偶像以及崇拜他们的“饭圈”是必然的,也具有无可否认的价值。但当粉丝们不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偶像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上,而只是集中到其私生活上,那么粉丝关注偶像的目的就必然跑偏了。为把艺术品公共性价值置于中心地位以及将艺术公赏力的追求视为目标,就需要走出单一“饭圈”本身的视界,促进下面这些转向的发生和自觉生长。
首先是从盲目的偶像崇拜转向对其艺术创作建树的欣赏和评析。一名歌手或演员的真正风采不在于颜值或粉丝量,而在于其演唱艺术或表演艺术。当前不少知名演员,除了演好戏、唱好歌以外,还注重参加公益活动,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为社会公共事务尽力,从而形成一种优良的艺术形象延伸到当代社会现实中的美好氛围。粉丝们注重欣赏和评点演员展示的这种银幕艺术形象美质及其社会公益风采,这无论是对于演员艺术表演水平的提升还是粉丝们自身精神品质的涵养,都是有益的。
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选择从固守“饭圈”私利而转向超越“饭圈”褊狭界限的公共兴趣的共享和满足。“饭圈”总是以歌星或影星为中心,这可以理解,但是,不宜以此为唯一正确标准而不承认其他“饭圈”的喜爱和选择。如果各个“饭圈”都能自觉地实施公益行为,那么超越“饭圈”的褊狭而实现公共兴趣的认同就是有可能的。进一步说,超越“饭圈”私利而向往更加宽阔的公共利益的集合,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追求。
其实,由影视剧、流行歌曲等大众艺术所拉扯的时尚流,总是会快速地掀起又很快消逝,这要求身处“饭圈”的人们,在释放个人喜好时,能够不时回头冷静反思,这有利于涵养对各种时尚流都能随时予以反向思考的反思型人格。要导向这个高远目标,不妨从现在做起。如果更多的“饭圈”都行动起来,那么整个大众艺术圈的风气就可能得到改善。当然,要达成整个“饭圈”风气的整体转化,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媒体平台在媒体技术、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媒体行为的根本改善,以及媒体管理部门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能引导用户更加专注于欣赏或反复欣赏优秀艺术,形成共同欣赏高质量艺术品的公共艺术氛围。
(摘编自王一川《跨越“饭圈”利益束缚,建构艺术公赏境界》)
材料二:
“饭圈文化”治理,着力进行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建设和审美教育,以帮助其破解因盲目无理性的沉溺而产生的“晕轮效应”,在某种意义上更迫切,更重要。
青少年因自身价值观尚未建立完全,常会发生角色混淆与认同危机。为了发泄尚未被认可的个体孤独,他们常会发展出某些自认为有足够辨识度的个人爱好,追星正是其一。相对于过去对父母、亲友和师长的依恋,心理学家称其为“次级依恋”。不过,因为心智不够稳定成熟,这种依恋很容易由浪漫堕入狂热。由于和依恋对象的联系大多不够真实,会造成其与偶像的关系最终只能是扭曲的:一方面,他们把自己的梦想与欲望投射到偶像身上,所谓的爱偶像,其实就是爱自己。另一方面,偶像仰望的过程又常令他们有痴迷、失落间杂的双重焦虑,进而自我贬损,自我迷失。以致到最后,所谓的爱偶像都成了恨自己。至于有些人在追星过程中完全放弃了甄别,失去了自我,进而自甘接受资本的“传销式洗脑”;有的人完全放弃了理性的检束,养成一种极端的情绪,这更是一种终生的伤害。
当下,我国有1.58亿青少年网民,通过互联网进行粉丝应援早已成为他们新的社交方式与娱乐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同理心包容和理解其群体行为背后特定的情感逻辑,针对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做仔细研究和耐心宣导,尤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干预,引导其走向均衡、平和和理性。要让他们知道,有更要紧和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
与此相关,针对性地向青少年输入符合其个性倾向规律的审美观也非常迫切和重要。审美心理学关注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与想象,联通的是人的感觉与知觉。与抽象的概念思维不同,尽管多依赖直觉,但因为植根于特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可以帮助人掌控审美活动的方向。
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我们确信审美教育联通着主体的自由意志,具有涵摄生理、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多元包容特性,它的功用和意义一点都不亚于意志训练和品格训练,应该为全社会共同提倡和积极践行。
(摘编自汪涌豪《亟待展开的心理建设与审美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圈文化”是大众艺术流行时代的产物,有一定价值,但对其危害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B.当前有很多演员德艺双馨,富有正能量,既演好戏、唱好歌,又为社会公共事务尽力。
C.当我们承认其他“饭圈”的喜爱和选择时,就可能超越“饭圈”的褊狭,实现公共利益。
D.追星现象在心理学家看来,是一种“次级依恋”,它发展到极点会出现“狂热”状态。
【答案】C
【解析】条件不当,根据文中“如果各个‘饭圈’都能自觉地实施公益行为,那么超越‘饭圈’的褊狭而实现公共兴趣的认同就是有可能的”的信息可知,选项的条件是“自觉地实施公益行为”,而不是“承认其他‘饭圈’的喜爱和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粉丝们欣赏偶像时,其关注点不仅要放在偶像的私生活上,也要放在偶像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上。
B.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偶像所创作的艺术形象美质及其社会公益风采上时,偶像的艺术表演水平就得到了提升。
C.“饭圈”风气的整体转化既与粉丝们有关,又与相关媒体平台和媒体管理部门有关,其中前者是决定因素。
D.粉丝们进行粉丝应援是其新的社交方式与娱乐方式,但相比人生来说,这些并不是其最要紧和最有意义的事。
【答案】D
【解析】A项,“不仅要放在偶像的私生活上,也要放在偶像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上”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一中“当粉丝们不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偶像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上,而只是集中到其私生活上,那么粉丝关注偶像的目的就必然跑偏了”的信息可知,这里否定了把关注点放在偶像的私生活上的行为。B项,“偶像的艺术表演水平就得到了提升”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粉丝们注重欣赏和评点演员展示的这种银幕艺术形象美质及其社会公益风采,这无论是对于演员艺术表演水平的提升还是粉丝们自身精神品质的涵养,都是有益的”可知,文中只是提到对演员的艺术表演水平的提升有益。C项,“其中前者是决定因素”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一“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媒体平台在媒体技术、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媒体行为的根本改善,以及媒体管理部门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的信息可知,粉丝们并不是决定因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针对性地向青少年输入符合其个性倾向规律的审美观也非常迫切和重要”观点的一项是( )
A.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健康审美观,是需要并通过审美实践逐步积累养成的。
B.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趣味,给青少年以更多且更有针对性的审美训练。
C.一个民族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影响着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
D.当下青少年中存在“黑红也是红”这类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的畸形成就观、审美观。
【答案】D
【解析】D项是指当下青少年中存在的不当审美现象,能够支持题干中的观点。A项说的是健康审美观的形成途径,B项说的是审美训练的方式,C项说的是民族审美的作用。
4.材料二在论证上特点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材料二是总分结构。开头指出在“饭圈文化”治理中,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建设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接着从“青少年人群的心理建设”和“青少年人群的审美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②论证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所举追星之例突出了青少年从中所受到的伤害;引用席勒的话证明审美在感性转化为理性中所起的作用。
③论述语言准确、严密,感情色彩浓厚。如“在某种意义上更迫切,更重要”体现了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自我贬损,自我迷失”体现了作者对追星的青少年的痛心。
5.如果朋友沉迷于当下的“饭圈文化”,你认为从哪些方面劝说比较有效?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答案】①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崇拜偶像,不要关注偶像的私生活,要转向对其艺术创作建树的欣赏和评析;
②冷静反思,形成反思性人格,超越“饭圈”私利而向往更加宽阔的公共利益的集合;
③关注自身价值观,让心智变得成熟,与偶像保持正确的关系状态,做更要紧和更有意义的事情;
④锤炼自身审美人格,把自己培养成具有正确审美能力的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棂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煞风景。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⑪“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
⑫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⑬“(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⑭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⑮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6.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殷红:“殷”读作“yān”,此处指此时晚霞的颜色已由金色变得深红。
B.大煞风景:“煞”也可以写作杀,此处指谷崎润一郎装修房子时在外层安装了玻璃,感到扫兴。
C.桎梏:读音是zhì gù,此处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D.阴翳:又可以写作“荫翳”,此处指枝叶繁茂。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能力。
D.“此处指枝叶繁茂”错误。本处是说(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所以川端呈现的是被遮蔽中的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本处的“阴翳”是遮蔽的意思。故选D。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
B.作者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C.作者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
D.作者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A.“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错误,文中“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应该是和中国落日的景致不同;
C.“深表遗憾”文中无据,由原文“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可知,文中只是说“感慨”,没有“深表遗憾”,无中生有;
D.“目视对方”错误。原文是“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不是“目视对方”。故选B。
8.作者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①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这与作者传统的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
②用联想的方法勾连上文议论“在西方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完全不一样”,同时为下文作者在美国实际观赏日落时感受到的“温暖、希望、光芒”的全新体验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
首先作者读《飘》让自己困惑的是“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丧女和丈夫离开应是斯嘉丽人生中的极大不幸,但她仍然能够说出“明天,又是一天”可见,她依然对人生与未来满怀信心。而在中国,日落总使人遗憾,可见西方和中国式情感体验完全相反,作者深感疑惑。
上文写“日落”中心方内涵的不同,下文写归于“日落”的含义的不同都是写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此内容是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而下文却写到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时观赏日落,让自己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从而似乎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所以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9.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6分)
【答案】
①以两个结构一致的短语为题,整齐、简洁,具有高度概括性。
②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③光与影是作者感受生活感悟哲思的载体。
④以光与影分别代指西方与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与审美观,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作用的把握能力。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从句式上看二者都是偏正结构的短语,整齐、简洁,并且两个短语概括了东西方两周不同的文化观和审美观,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题。
从结构上看,由日落引出作者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然后说到“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得出如果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这一结论。然后又说到园林以及对女性美的不同表达来说明西方人更爱的是光,而东方人则更爱影。最后作者说到“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从而总结全文,所以光与影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将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
从内容的角度作者借助“光与影”写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光与影”是文章的主要描述对象,也是作者感受生活、感受哲思的载体,作者将深奥的理论借助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表达出来,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
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袆。袆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
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B.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C.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D.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
【答案】C
【解析】“善士”作“拔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用人”和“所”构成“所字结构”,“所用人”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
B.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士。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与《鸿门宴》中“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的“足下”含义相同。
D.五品,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答案】A
【解析】A项,从弟,旧时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靖年少成名,却遭排斥。他善于评判人物,受人称赞,但与从弟不协,受到排挤,生活艰辛。
B.许靖仁义宽厚,慷慨善施。他以仁厚之心对待他人,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
C.许靖临危不乱,先人后己。避难交州时,他让随从及亲属先走,自己最后离开,在场的人莫不赞叹。
D.许靖奇伟不凡,才干盖世。刘备攻克蜀地后,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答案】D
【解析】D项,“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错,刘备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并不是宋仲子的举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2)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答案】(1)举贬升降天下官员,淘汰清除腐败昏庸之官,提拔举荐怀才失意之士。
(2)你一定要自勉啊!持之不倦地布施仁德,以满足我的心意。
【解析】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1)“进退”,举贬升降;“沙汰”,淘汰清除;“秽浊”,形容词作名词,腐败昏庸之官;“显拔”,提拔举荐;“幽滞”,形容词作名词,怀才失意之士。(2)“其”,一定;“称”,满足。
14.董卓专权后,让周毖和许靖掌管官吏的升降一事,后来周毖被斩首,而许靖却得以保全性命,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许靖害怕被董卓杀害,先逃到孔伷那里,又投靠扬州刺史陈袆,后来受到会稽太守王朗的保护。
【解析】根据“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袆。袆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可知,许靖害怕董卓诛杀自己,于是逃奔到孔伷那里;孔伷死后,许靖又投靠扬州刺史陈袆;陈袆死后,会稽太守王朗向来与许靖交情深厚,因而前来保护许靖。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许靖字文休,是汝南郡平舆县人。他年轻时就与堂弟许劭一同成名,并且都有喜好品评人物的声名,但两人私下感情颇不融洽。
许劭官任本郡功曹,排斥许靖并使之不得被录用,许靖只好替人赶马磨粮来养活自己。颍川人刘翊担任汝南太守,就举荐许靖为掌管簿籍并负责上计的官员,负责察举孝廉,后又任职尚书郎,掌管官员的选用。汉灵帝死后,董卓专权,以汉阳人周毖为吏部尚书,让他同许靖共同商议,举贬升降天下官员,淘汰清除腐败昏庸之官,提拔举荐怀才失意之士。于是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人孔伷为豫州刺史,而许靖本人则被提升为巴郡太守,他不去就职,被改任为御史中丞。韩馥等人到职后,纷纷举兵反攻京城,打算杀掉董卓。董卓怒斥周毖说:“你们都说应当选拔任用品行高尚之士,我听从你们的计策,不愿违背天下人心。而你们所录用的这些人,上任之日,就掉头来攻击我,我为何要起用这些忘恩负义之徒!”喝令将周毖推出,在城外斩首。许靖害怕董卓诛杀自己,于是逃奔到孔伷那里。孔伷死后,许靖又投靠扬州刺史陈袆。陈袆死后,会稽太守王朗向来与许靖交情深厚,因而前来保护许靖。许靖出于仁厚之心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
孙策东渡长江,人们纷纷逃往交州躲避战乱,许靖自己坐在江岸上,让随从人员乘船先走,亲属族人都出发后,自己才起身随后跟去,当时看到这一场景的人莫不赞叹。到了交阯郡,交阯太守士燮对许靖格外敬重,厚加款待。陈国人袁徽也寄身交州,他给尚书令荀彧写信说:“许靖是英才伟士,智谋策略足以参与国家大事。自从他流落交州以来,与众人生活在一起,每当遇到忧患危急之事,他总是先人后己,与亲族内外的人同饥共寒。他以人伦纲常对待同类,仁义宽厚,都很有收效,只是无法一一陈述而已。”
后来刘璋派遣使者征召许靖,许靖由此入蜀。刘璋任命许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人宋仲子在荆州给蜀郡太守王商写信说:“许靖风流倜傥奇伟不凡,有盖世之才干,您应当以他为楷模。”建安十六年,许靖调任蜀郡。建安十九年,刘备攻克蜀地,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刘备为汉中王,许靖又被任命为太傅。刘备即位称帝,即册封许靖,说:“我得以承嗣帝业,君临天下,日夜惶惶不安,唯恐不能平定四海。百姓未能亲附,五德不彰,你身为司徒,应当谨慎地布施五常教化,使其弘扬光大。你一定要自勉啊!持之不倦地布施仁德,以满足我的心意。”
许靖虽年过七十岁,仍然喜爱人才,奖掖后进,品评清谈,不知疲倦。章武二年,许靖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北齐【注】二首(其二)
李商隐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注】北齐:550年~577年,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导致亡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首句描述了华清宫所在地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的秀美景色。
B.李诗首句“巧笑”一词刻画了冯淑妃的妩媚形态,“敌万机”讽刺了北齐后主的昏庸。
C.“倾城最在著戎衣”一句表面上赞美穿着出猎武装的冯淑妃风姿,实为反语。
D.同为咏史诗,杜诗重在议论,李诗重在叙事,但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答案】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杜诗重在议论,李诗重在叙事”说法错误,应是“杜诗重在叙事,李诗重在议论”。
故选D。
16.两首诗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杜诗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讽刺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李诗把晋阳已被攻陷的画面和高纬与冯淑妃还在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的画面构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皇帝的昏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杜诗,第三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地打开了,是因为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的妃子嫣然而笑。此句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亡国破身的故事。“无人知”三字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皇帝更知。这样写,意在说明外人还以为是多么重大紧急的国家大事,其实不过是皇帝为讨宠妃欢心,命令快马加鞭送荔枝到京城给妃子吃,“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这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
李诗,“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意为: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后两句则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作对比。一面是十万火急,形势严峻;一面却是视若无睹,围猎兴浓。这两种画面,把晋阳已被攻陷的画面和高纬与冯淑妃还在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的画面构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皇帝的昏庸。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比喻表达自己不知何时才能求得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反问语气,强调为了学道可以忽略年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中常出现“鸡”这一意象,古人或借鸡来表示时间的流逝,或将其作为田园生活的象征。比如李白或陶渊明的诗里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
【答案】(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掇”“道”“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 ①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 ②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 ③ 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④ ,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被崇拜和偏爱的原因,除了因为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案】①不计其数 ②凤毛麟角 ③情不自禁 ④总而言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可以推知,填入成语是形容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数量很多,难以数清,故可以填入“不计其数”。“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第二空,根据语境此处填入成语的意思与前文中的“多如牛毛”相反,形容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的人很少,可以填入“凤毛麟角”。“凤毛麟角”,原义是指传说中的珍异动物凤凰的毛、麒麟的角。后用来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第三空,根据题意,填入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处在“游历名山名水”“中秋月下饮酒”的场景下,人们自然地就想到苏东坡,可以填入“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第四空,根据语境,“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是对他作品的总结性评价,所以填入成语应是总结的意思,可以填入“总而言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总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1)不合逻辑。“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被崇拜和偏爱”中被动句表述不恰当,“被崇拜和偏爱”表达的意思是后人受到崇拜,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苏东坡受到后人的崇拜,故应改为“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
(2)成分赘余。“除了因为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中“因为”赘余,可删除除了后的“因为”。
(3)结构混乱。“原因……因为……所致”句式杂糅,只保留一个“因为”。
故正确表述为:苏东坡让之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20.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她是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南方俗称“辣子”。(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
C.我痛苦地想,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巴金《怀念萧珊》)
D.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引号作用表示直接引用。
A.“辣子”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大师”中引号表示讽刺和否定。
C.“牛棚”“牛”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引号表示直接引用。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的科学家将机器人技术与生物学相结合,为大肠杆菌配备人工组件,___①___,这种机器人未来有望执行抗癌任务。大肠杆菌身手矫捷,多才多艺,可在高黏性液体中游弋,且具有极强的传感能力。过去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进一步增强大肠杆菌“超能力”的方法,为其配备各式“武器”。
为研制出这种生物混合机器人,研究小组将几个纳米脂质体连接到每个大肠杆菌上,这些球形脂质体外层包裹着吲哚菁绿(ICG,绿色颗粒),当受到近红外光照射时,ICG会熔化。脂质体的水性核心内则包裹着水溶性化疗药物分子(DOX)。研究人员还在细菌上附着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____②___,这种磁性颗粒可以作为微生物高速运动的助推器。连接脂质体和磁性颗粒与细菌的“绳索”则是一种非常稳定且难以破坏的链霉亲和素和生物素复合物。
研究人员解释说,一旦这种生物微型机器人集结在肿瘤所在之处,近红外激光会产生温度达到55℃的光线,触发脂质体的熔化过程并释放出其内部封闭的药物。此外,低pH值或酸性环境也会导致纳米脂质体破裂,因此药物___③___。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身手矫捷,多才多艺”生动呈现大肠杆菌的作用巨大。
A.自问自答为设问;把愁比作一江春水,为比喻。
B.以“恋”“思”形容鸟和鱼,为拟人;句式上用了对偶修辞。
C.“天上来”为夸张。
D.“主人下马客在船”应是“主人和客下马在船”,为互文;“管弦”代指音乐,为借代。
故选B。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构建出生物混合机器人 ②当暴露在磁场中时 ③会自动在肿瘤附近释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结合前后文“将机器人技术与生物学相结合,为大肠杆菌配备人工组件”“这种机器人”可知此处是说研制出这种生物混合机器人,故填“构建出生物混合机器人”。
②结合后文“这种磁性颗粒可以作为微生物高速运动的助推器”可知条件是在磁场中,故填“当暴露在磁场中时”。
③低pH值或酸性环境即是肿瘤生长的环境,米脂质体破裂则药物会释放,故填“会自动在肿瘤附近释放”。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人处世中示强还是示弱,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生存之道。《曾国藩家书》中说,见强示强,见弱示弱。可见凡事没有定论。示强,意味着嫉妒的风险,但同时意味着能够获得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导地位,获得他人的尊重,因为人都有跟随依附他人的倾向。示弱,能够规避被嫉妒的风险,但可能被视为弱者,从而被欺负,因为人性都有看不起弱者、欺负弱者的倾向。大至国家、民族、社会,小至单位、家庭、个人,都必须处理好这一对矛盾。
读了上面材料,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示强与示弱”的话题,说明示强与示弱和为人处世的关联,引导考生正确处理示强与示弱的关系。
第一句“为人处世中示强还是示弱,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生存之道。”小处是说为人处世中要学会选择示强或者示弱,要做到能进能退,能软能刚,能大能小,能弱能强。
第二句引用曾国藩的话,阐述强与弱的关系,示强还是示弱因对方而变化,遇到强大的对手,自己就会变得比原来强大。遇到弱小的对手,自己就会变得比原来更弱。因为遇到强大的对手,自己的好胜心就会被激发,自己的斗志会更加高昂,即使仍然胜不过对手,但也比原先的自己强大许多。“遇弱则弱”也有比较褒义的理解,意为“遇见弱小的对手会心生恻隐之心,因而表现出的实力比原来弱”或者“遇见弱小的对手,知道对方比自己弱,所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不在对方身上消耗太多”。
第三句说明示强还是示弱没有定势,需应时而动,因事而定。
第四句说明示强有弊有利,但利大于弊,从人性的角度强调示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占据主导地位。
第五句说明示弱有弊有利,但弊大于利,从人性的角度强调示弱的害处,强调不能因为要规避风险而示弱,反而要懂得示强,才能赢得主动权。
此处虽是说示强还是示弱的选择,但结合第五句,示强还是示弱可延伸至家国民族社会,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综合以上材料,示强还是示弱,小处关乎单位、家庭、个人的生存之道,大处关乎国家、民族、社会的生存之要。诸如此类“并非绝对关系”的二元作文,示弱与示强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走向绝对化,造成观点走向极端,经不起推敲。示强能赢得尊重,我们就一味地强调示强,其余毫不顾及,显然不对。既然是“并非绝对型”,就要找出一条非常合情合理的东西来,即“我们应该怎么样”,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找其联系存在的条件,找两条线的交汇点。示强还是示弱的交汇点就是“变通”。无论是从小处着眼,还是从大处入手,处理好示强还是示弱的矛盾关系,在于我们要随机应变,因时制宜,因势而变。比如,当鸿门宴上,面对强大的项羽,刘邦只能示弱保存实力;当垓下之围,面对穷途末路的项羽,刘邦必得示强追穷寇,至项羽于死地,才能建立大汉政权。当中印边境冲突爆发,戍边将士必须要给予强有力的回击,捍卫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同样,当佩洛西窜台,我国以东部战区的军事行动,来宣示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即便是积贫积弱的新中国,面对美军在朝鲜的大肆侵略,中国也未能示弱,反而直面强敌,抗美援朝战争,把美国打回“三八线”。所以见强示强,见弱示弱不失为一种智慧;见强示弱,见弱示强,何尝不是一种谋略。示弱还是示强,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当的条件也会有所转化。看考生选择哪一个切入点,依照哪一条思想线索组织材料。这三条,不一定全面做到,突出一点即可让考生的思想篝火明亮起来。
此题以写议论文为宜,考生在动笔时要注意小处着眼,大处落重墨。可先转述材料以概括引出论点,主体可以有三个方面阐述,一是何时需要示强,二是何时需要示弱,三是如何处理好示强还是示弱的矛盾,注意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也可适当结合群体及至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发展变化。最后点题与总结升华。
【参考立意】
(1)做人,既要懂得示弱,更要懂得示强。
(2)示强还是示弱,要学会变通。
(3)示强示弱,不如包容谦卑。
(4)强大者持谦卑之心,不可因力量而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