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综合测试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综合测试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

第八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的,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的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的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做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的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唐太宗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

D.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老子》中贯穿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红袍

刘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堂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形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籍。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千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千元,而是6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

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吗干吗,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

B.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

C.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D.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石的价值非凡,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一绝的特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堂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

B.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蜂和蜗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

C.“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运用动作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

D.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侧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

3.“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意?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等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谓高阳公主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全国文职官员的任免、官员俸禄、财政收支等。

C.刀笔吏,在本文中指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刀笔并用修改文字,故名。

D.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疏进言。

C.房玄龄做事才能卓著。年轻时就被高孝基称赞“当为国器”,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待人以宽,收集古今家诫警示子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译文:______________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髯明朝又一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B.首句写眼前景、眼前事,“寒灯”二字渲染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

C.第二句转承首句,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进一步明朗化,除夕之夜,身在客中,作者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

D.诗中运用了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同的手法, 直接抒发自己深挚的情思。

2.《诗境浅说》(续编二)说“此诗三四句,将第二句何事凄然之意说尽,而亦耐人寻味”。结合全诗,分析“凄然”的具体内涵。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导君主待人诚恳、不可倨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为“生事”,王安石对此进行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①______________: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②______________。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1.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比、比喻、对偶、排比

B.拟人、比喻、借代、对比

C.借代、比喻、对偶、夸张

D.排比、夸张、借代、拟人

2.文中画框的句子如果改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好不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7.下面文段中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汹涌而来的疫情,②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③更是对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严重考验。④从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到兄弟省市守望相助对口支援;⑤从企业的不遗余力捐钱送物,到增援医生带着治愈病人的血浆“上一线”救人;⑥基层民警和社区挺身而出,排查消杀;⑦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筑起一道道守卫生命、维护安全的坚实屏障不放松……⑧举国上下勠力同心,14亿中国人民风雨同舟,⑨展现出一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和“软实力”,⑩我们向全世界再次展示出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8.把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任教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一点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2.A;3.D

4.①论证语言平实准确;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5.①顺其自然,避免急躁;②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③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④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

解析:1.A项,“做事不能太用心”错误。由原文“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可知,做人做事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B项,“放弃任何追求”是错误的。由原文“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可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D项,“不二之选”是错误的。由原文“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可知,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2.A项,“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错误。由原文“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它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知,只是将二者做了调和,二者并不是一致的。

3.D项,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选项与“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无关。

4.原文“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中“更”“又”字的运用,使得论证更严密,语言更平实准确。材料二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第一个角度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第二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第三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说,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材料二引用了《周易》《礼记•礼运》等中的语句,所以采用了引证法。在论证“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时,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所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在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5.“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其自然,避免急躁;“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老子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

2.答案:1.C;2.A

3.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钱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展现出孔远不仅雕艺和相石水平高,还具有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

4.①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颜色殷红,用“大红袍”命名楼的名字,是对奇石大红袍的纪念;②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③是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的感激,感激他为建设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

解析:1.C项,“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错误。小说写到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但是朋友并不相信,从侧面写出了孔远相石的能力。

2.A项,“比喻手法”错误。这句话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3.本文中,孔远最后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是因为家乡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拨款不够。因此这个情节引出了后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钱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前文说到孔远只卖掉了大红袍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但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时,孔远把剩余的大红袍卖了,钱捐给了村里,从而可以看出孔远的高贵品质,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这一情节也和时代联系起来,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4.小说的结尾写到“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因为这些楼是用孔远卖掉大红袍的钱建成的,所以楼的形状和颜色都是按照大红袍设计的,并且命名“大红袍”,首先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同时也写出大红袍的主人孔远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对孔远的一种赞美和感激。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3.答案:1.B;2.B;3.A

4.(1)这个人机敏有见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

(2)(你们)对这些多加注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累世忠诚守节,我内心很推崇,你们应该效法他们。

5.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解析:1.“功”与“德”是并列关系,共同作“妄”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嫡庶”指嫡子与庶子,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项。

2. “官员俸禄、财政收支”属于户部管辖。

3.“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误。文中有“会伐辽,留守京师”,由此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4.(1)“若”,此、这;“机识”,机敏有见识;“宜”,应该;“委任”,交托重任。(2)“留意于此”,状语后置句,即“于此留意”;“躬”,自身;“累叶”累世;“尚”,推崇。

5.首先,在文中找到唐太宗把房玄龄比作萧何的地方;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其目的。第一次在劝说嫉妒房玄龄功居第一,心有不平的叔父时,说“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杜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在太宗准备去攻打辽时,嘱托房玄龄守好后方,解除帝王带军出征的后顾之忧时,说“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参考译文】

房玄龄是临淄人。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的国运将会长久,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没有功业和德行,胡乱诛杀,夺取帝位,不替子孙做长远的打算,混淆嫡庶之位,争相奢侈越礼,相互倾轧争斗,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擅长了解人而知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人,(他)必定是具有治国才能的人。”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身份巡行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太宗,一见如故。太宗为秦王时,凡有征伐(房玄龄)没有不跟随的,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只招纳人才到帐中,和众位将军亲近申情结好,人人都愿意拼死效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需要打草稿。高祖说:“这个人机敏有见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秦王召见房玄龄,(房玄龄)装扮成方士进入王府,深夜谋划事情。事平之后,论功行赏,(房玄龄)功居第一,被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凭着文书的职位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自冲锋陷阵。如今玄龄有决胜于军帐中、安定国家之功,这是汉代萧何位居诸将之上的原因。”(房玄龄)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官,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但国家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右手,不要过多辞让了!”恰逢讨伐辽,(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一样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太宗)不要轻敌,长久地讨伐外族。晚年多病,玄龄对孩子们说:“当今天下之事没有不合适的,唯有讨伐高丽没有停止,皇上含怒决断,群臣无人敢直言规劝,我如果不说,就会抱憾九泉了!”便上疏,太宗看到表疏,说:“此人病危还在为我的国事担忧啊!”房玄龄执掌国政时,日夜勤恳操劳,尽心竭力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他)为人无嫉妒之心,听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这优点一样。明晰通达政务,审议规定法令,务求宽容公平。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是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房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纵奢侈,因而收集古今圣贤家诫,书写于屏风之上,让孩子们各取一件,(对他们)说:“(你们)对这些多加注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累世忠诚守节,我内心很推崇,你们应该效法他们。”

4.答案:1.D;

2.①独处客馆的孤苦之情。除夕之夜,诗人独居旅馆, 寒灯只影,难以入眠,心中凄然,孤苦难耐。

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不眠”的诗人看着他乡热闹的除夕场景自然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今夜思”亲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③对时光快速流逝的感叹之情。“今夜”是除夕,“明朝又一年”,时光快速流逝,绵延的愁思使诗人白发频添。

解析:1.“直接抒发自己深挚的情思”错。这首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对写手法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手法从对方着笔,借彼写己,曲折表意,委婉含蓄,而不是“直接抒发”。
2.【诗歌鉴赏】诗的开头“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他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诗人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以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孤寂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进一步明朗化。因身在他乡,故称“客”,诗中问道:“是什么使客人心里变得凄凉悲伤?”原因就在于时处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 此句中“转凄然”三个字写出了除夕之夜诗人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快速流逝的感叹。写完一、 二句后,诗人似乎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他却又撇开自己,从远方的故乡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指故乡的亲人, “千里”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从对方着笔, 表达得更加含蓄委婉。“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明朝自然又是新的一年,诗人将由旧的一年“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诗人增添新的白发。

5.答案: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1.竭;2.覆;3.弊。

6.答案:1.A

2.不好。①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②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调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

3.①它并不是起眼的树木;②我却时常走到树边

解析:1.如“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使用对比;如“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使用比喻;如“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使用对偶;如“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使用排比。文段中没有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故排除B、C、D三项。

2.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与改句相比有两处改动:一是原句的第一小句比改句的第一小句多了关联词语“只有……才……”;二是原句的第二小句是主动句,而改句的第二小句用被动句。这样改动不好。原文用“只有……才……”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这两句之间是条件关系,强调“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而改句去掉“只有……才……”关联词语后,就变成一般叙述句,从语言运用的严密性、准确性来看,不如原句的表达。此外,联系上文内容看,上文说的是“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此处应用主动句,应强调“我们”主动“发现”,而不应是改句强调的“草木”被动“发现”。所以,综上分析,从关联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运用两个方面分析改句的不好。

3.本题,第①处,结合后句“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理解,此处是说构树不惹人注意,它并不是起眼的树木。第②处,句中的“但”可知语意转折,可知此句说的是它引起了“我”的注意,结合后句“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可推知此处填写“我却时常走到树边”。

7.答案:②在“国家”前加“对”。③“严重”改为“严峻”。⑥在“社区”后面加上“人员”或“工作者”。⑦删掉“不放松”。

解析:②“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句,缺少介词,可以在“国家”前加“对”;③“更是对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严重考验”一句中,“严重”与“考验”搭配不当,可以将“严重”改为“严峻”⑥“基层民警和社区挺身而出”一句中,“社区”与“挺身而出”搭配不当,可以在“社区”后面加上“人员”或“工作者”。⑦“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筑起一道道守卫生命、维护安全的坚实屏障不放松……”一句中,“筑起……不放松”句式杂糅,可以删掉“不放松”。

8.答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解析:本题第一个分句可以概括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第二个分句可以概括为: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然后筛选信息,删除枝叶信息,保留并概括主干信息得出正确答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9.答案:略

解析:

①语文世界有乾坤。②语文,一生之挚友。③语文有用,终生受益。④学好语文,享受诗意生活。⑤得语文者得天下。⑥提高语文素养,读懂人生大书。⑦语文,种桃种李种春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30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