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热情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结果。正是由于他们学习并接受了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传播先进的革命理论,才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 )
①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列主义
③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④马列主义第一次系统地解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材料信息揭示了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产生了中国共产党,①③正确。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本身并不包括马列主义,②错误。
④: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 150多年前,马克思写的《法兰西内战》提出了“勤务员”和“社会公仆”等政治概念,以震古烁今的深刻见解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权、怎样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等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这启示中国共产党应( )
①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所有权益
②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提高执政能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立场,维护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③符合题意。
①:中国共产党应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所有权益,①错误。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是根本立场,④错误。
故本题选C。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强调,要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为进一步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让干部心无旁骛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行动指南。由此可见( )
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法宝就是反对形式主义
③尽管形式主义是一个顽症,但完全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④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弛而不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①④符合题意。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法宝,②说法错误。
③:反对形式主义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人格权首次独立成编。首次“触典”的人格权编,不仅将以往散落在民法各处的人格权“整理归纳”,更是通过对公民人格权的庄严确认与严格保护,传达出民法典对个人的关爱一要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这表明( )
A. 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B.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C.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D. 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具有物质的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材料不涉及专政问题,也就不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A排除。
B:民法典对公民人格权的庄严确认与严格保护,传达出民法典对个人的关爱一要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这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B正确切题。
C: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公民当家作主,C错误。
D:材料不涉及物质保障,D排除。
故本题选B
5.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连州贺赦表》有言:“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意思是说,好的政策能够引导民众有过改之,从善而谋业,更是对民众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在我国,应善用政策涵养公民理性乃至德性,这是基于( )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最鲜明的特点
③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④完善民主政治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在我国,应善用政策涵养公民理性乃至德性,这是基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完善民主政治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公民意识,①④正确。
②: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②排除。
③: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也可能发生冲突,③排除。
故本题选C。
6. 对“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之间关系的错误理解是( )
A.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C.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D. 人民代表大会必须代表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A:该选项正确表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过程,不符题意,A排除。
B:该选项正确表述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不符题意,B排除。
C: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不是人大代表,选项C的表述是错误的,符合题意。
D:该选项正确表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要求,不符题意,D排除。
故本题选C。
7. 人大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共提交议案325件,建议7 100多件,其中很多议案和建议通过专题调研、视察、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形成,集中反映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议案和建议质量明显提升。这说明( )
①密切联系群众、行使决策权是人大代表应尽的义务
②人大代表作为权力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享有提案权
③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④我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与责任意识不断增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共提交议案325件,建议7 100多件,其中很多议案和建议通过专题调研、视察、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形成,集中反映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议案和建议质量明显提升,体现了我国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与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故③④正确。
①②:人大代表拥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但没有决策权;人大代表不是权力机关的工作人员,是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故①②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人大代表的义务: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8. 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指人民政协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下列体现参政议政职能的是
A. 北京市政协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要求提高委员履职能力
B. 石景山区政协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
C. 北京市政协委员就解决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滞后问题建言献策
D. 全国政协针对精准扶贫脱贫等专题进行调研,针对存在的不足督促改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选项体现的是提高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与材料不符,A不符合题意。
B:“石景山区政协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体现人民政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不符合题意。
C:根据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的含义可知:“北京市政协委员就解决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滞后问题建言献策”体现参政议政职能,C符合题意。
D:“全国政协针对精准扶贫脱贫等专题进行调研,针对存在的不足督促改进”,体现是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以下选项体现协商民主的是
①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见
②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审议并表决通过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③北京市召开生活用天然气阶梯价格听证会,听取多方代表意见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的决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召开党外人士民主座谈会,有利于决策的民主科学,是政党协商民主的表现,①适合题意;②体现了人大与政府的关系,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不是协商民主,排除;召开价格听证会,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利呼声,体现了基层的协商民主,③适合题意;④体现了人大的决定权,没有涉及到协商民主,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0. 近来国家加强对网络直播行业税收监管和规范,多位知名网络主播因涉嫌偷逃税款被行政处罚。网络直播行业不是“法外之地”,每个符合纳税标准的网络主播都应依法纳税。同时,网络直播行业也要加强自律,实现健康发展。这意味着( )
①法律都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②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③以法治精神滋养道德,强化道德对法治支撑作用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网络直播行业不是“法外之地”,每个符合纳税标准的网络主播都应依法纳税。同时,网络直播行业也要加强自律,实现健康发展。这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建设法治社会需要社会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②④符合题意。
①: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①错误。
③: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1. 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中华法系不但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法制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关于中华法系的表述正确的是的( )
①中华法系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②中华法系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中华法系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④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为《大清律例》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②③正确。
①:中华法系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①错误。
④:中华法系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④错误。
故本题选D。
12.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要( )
①推进宪法的实施
②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④使社会公众自觉守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我国建设法治国家要推进宪法的实施,完善法律实施机制,①③正确。
②: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②错误。
④:社会公众要自觉守法,但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3.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法治国家必须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国家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
②国家权力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③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的限制
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其无权贪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国家权力表现为国家各机构享有职权,人大有立法权、监督权等、行政机关有行政权、司法机关有司法权等,①符合题意。
②:“法治国家必须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国家权力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②符合题意。
③: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而非限制,③说法错误。
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其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而不是无权贪腐,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4. 立法有温度,民生总关情,看似高冷的国家立法,其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2020年5月28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正式出炉。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轰炸”……如今,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都将被民法典以明文规定——“校正”。这充分说明( )
①民法典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②立法要主观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③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④我国正在用日益完备的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①:该选项的说法夸大了民法典的作用,①排除。
②:“各种利益”的说法太绝对,②排除。
③④: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轰炸”……如今,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都将被民法典以明文规定——“校正”。这充分说明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我国正在用日益完备的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这启示我们必须科学立法。科学立法的总体要求是( )
①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
②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
③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④科学立法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③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这两个选项表述的是科学立法的总体要求(即科学立法的内涵),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符合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这两个选项表述的是对科学立法从某方面作出的要求,不是总体要求,①②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2022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3周年。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伟大事件”。
【答案】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②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伟大事件”
考点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伟大事件”。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可从从“迎新”的角度,说明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有效信息②: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可从“辞旧”的角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有效信息③:2022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3周年。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可从“国际”的角度,说明新中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辞旧”“迎新”“国际”等角度组织答案,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对时代课题,浙江某企业党委将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系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党史学习主题教育,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党建引领,汇聚合力”为指引,组建“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发展业绩好、员工评价好、廉洁自律好”的“五好”领导团队,带领广大员工锚定公司发展目标。党员突击队聚力攻克“急难险重”任务,孵化智慧教育、5G医疗、物联网业务、美丽乡村等项目,实现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的互促共赢。分公司的各级党组织因地制宜开展“一部门一支部一特色”建设,助力浙江数字化改革和“重要窗口”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坚持党的领导”的知识,谈谈你对企业高质量党建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认识。
【答案】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或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推进高质量党建为企业数字化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根本政治保证。②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该企业应时代之所需,以“党建引领,汇聚合力”为指引,企业发展方向与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③坚持党的思想领导,该企业以党建为抓手,系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党史学习主题教育,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利于企业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承担更多责任。④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该企业发挥党员突击队和各级党组织作用,带领企业员工锚定公司发展目标,为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共同富裕示范区
考点考查:运用“坚持党的领导”的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坚持党的领导”的知识,谈谈你对企业高质量党建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认识。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某企业党委将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可联系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关键词②:党建引领,汇聚合力→可联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关键词③:系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联系坚持党的思想领导。
关键词④:党员突击队聚力攻克“急难险重”任务,党组织因地制宜开展“一部门一支部一特色”建设→可联系坚持党的组织领导。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批准“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表决通过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展现了“十四五”开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有一套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政治制度。我国政治制度之所以具有显著优越性,关键就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凝聚民心民力,把发展蓝图变成现实;同时它注重加强监督,推动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例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提交的473件议案全部交由相关国家机关办理并答复,有力推动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了人大制度的优势和人大代表的作用。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
【答案】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全国人大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其最高立法权、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制度优势。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推动了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根本政治制度安排。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能以最大限度凝聚民心民力,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的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④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的473件议案全部交由相关国家机关办理并得到落实,实现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
考点考查:全国人大职权、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我国, 要求调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运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可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要点:地位、组织和活动原则、优势、全国人大的地位、职权。
关键词②: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批准相关报告、决议、决定→可联系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全国人大的职权。
关键词③:最大限度凝聚民心民力,把发展蓝图变成现实,推动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可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④:注重加强监督,推动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议案全部交由相关国家机关办理并答复→可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制定了路线图、施工图,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坚持的原则。
【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考点考查: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坚持的原则。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教材知识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可联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有效信息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有效信息③: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任务,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联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点睛】演绎型主观题(“体现型”):这类题目的形式一定是给出相关的情景材料,且一般包含着多层意思,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从逻辑思维形式讲,此类题属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式主观题。解答此类试题须先将材料分成若干层意思,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20.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一个法治国家,公民都应当要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人们知法、守法,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提升全民法律意识,普法先行的号角早已吹响神州大地。普法的形式是花样百出、琳琅满目,普法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应接不暇。然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所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严格执法。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行政机关怎样才能做到严格执法。
【答案】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②坚持规范执法,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
③坚持公正执法,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④坚持文明执法,要改进执法方式,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解析】
【分析】背景素材:全面依法治国;
考点考查:严格执法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行政机关”, 需要调用“严格执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内容。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一个法治国家,公民都应当要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人们知法、守法,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可联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有效信息②:然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所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严格执法→联系行政机关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得分点②坚持规范执法+要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
得分点③坚持公正执法+要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杜绝执法不公、随意执法,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
得分点④坚持文明执法+要改进执法方式,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