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班级:            姓名:&…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烛之武退秦师》的创作背景

2、借助于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词的含义及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

一.关于《左传》

《左传》原名为        ,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        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          、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       (体例) ,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 补充: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②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战国策》。

③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

  • 背景介绍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氾(  )南  佚(  )之狐  缒(  )    共(  )其乏困   

阙(  )秦  杞(  )子    逢(  )孙  不知(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      ②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      ④行李之往来___________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      ⑥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

⑦惟君图之_______________        ⑧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   

  1. 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2段粗线条地勾勒了三个人物形象,试简析其特点。

6.第3段“夜,缒而出”反映了什么?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军的?

  • 当“子犯请击之”时,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 背诵全文。

答案:

一、关于《左传》

《左氏春秋》 《左传》左丘明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编年体

三、预习检测

1、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为(wéi)晋军赐   若不阙(quē)秦   杞(qí)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2、答案:①从属二主。②驻军。③增加。④外交使节。⑤渡河,过河。⑥延伸、扩张。⑦语气词,表示希望。⑧结交,亲附。

3、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军   郑围得解

4、①因为郑国(在晋文公出逃、路过郑国时)对晋文公没有礼遇他(或没有以应有的礼节接待他),并且在从属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②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③(秦国)使者来往,(郑国可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这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④侵损秦国的土地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

5、①“国危矣”,说明佚之狐已清醒地意识到郑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的关系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他的推荐,引出了烛之武出场,也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是个堪当大任的人才。

②烛之武先“辞”后“许”,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心中难免有感伤和牢骚,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会用人;另一方面面临国家危难,又抛弃个人得失,深明大义。这一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③郑伯首先善于纳谏并勇于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6、①“夜,缒而出”,说明烛之武是趁着夜色的掩护,让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城的,可见当时秦、晋围郑的严峻形势。

②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第二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也”。

第三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

第四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惟君图之”,引史为例,离散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具有称霸的实力,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7、从晋文公的角度讲,他是在秦伯的帮助下才成为晋国君主的,这里的“不仁”应针对秦而言。后来的事实也证实晋文公没有侵略秦国的意图,只是在晋文公死后才出现了晋军偷袭秦军的事情。“不仁”表明晋文公不敢忘恩负义。如果这时袭击秦军,就会失去秦国这个同盟者,不是勇武的表现。从客观情况讲,晋国虽然强大,但要消灭郑国,势必会削弱自己的力量。而且秦国撤军后还留下军队援助郑国,如果继续攻郑,势必造成以一对二的战争劣势,自己受损,秦国得利,这正是晋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仁义”是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也罢,“以乱易整,不武”,即胜负不定、难以意料也罢,说到底晋文公还是很理智的,能对动武的后果进行冷静判断,从自身利益不受损的根本目的出发,故退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无忧学习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5uxx.com/123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5uxx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